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兩會現場 龍江聲音]高岩:十條路徑促進農民創業增收
2018-03-08 20:48: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王春穎)8日,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市長高岩表示,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安排部署,為作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拓寬增收渠道、推動農民增收的信心和決心。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市長高岩。

  牡丹江市有農業人口101.5萬人、佔總人口36.3%、耕地1000萬畝,其中78%的耕地為丘陵漫坡崗地。近年來,牡丹江市充分發揮地處北緯45度世界黃金玉米帶、奶源帶、黑土帶的優勢,積極探索山區半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三農』工作持續提昇。2017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896元、增長7.7%,連續15年領跑全省。

  據高岩代表介紹,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牡丹江市通過強化特色,發展綠色精品農業促增收。目前,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佔播種面積的49%、達到480萬畝,『菌菜牧林』等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和競爭優勢擴大,其中,食用菌栽培規模佔全省65%、全國6%,黑木耳交易量佔全國產量的2/3。推進融合,完善產業鏈條促增收。突出『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在生產環節,加強基地和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標准化水平和技術含量,降成本、提效益;在加工環節,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訂單農業發展到600萬畝;在市場環節,堅持線下線上並重,運用眾籌、點對點營銷等新模式、新業態助推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去年全市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達到25億元、增長39%。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多種經營平臺、合作經營平臺、勞動力轉移和勞務輸出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等5個平臺,拓展多元渠道促增收。全市農民創業群體達到10.1萬人、帶動農民就業21.4萬人、實現收入26.5億元;推動農民合作社由松散型向利益聯結緊密型轉變,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253個。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38.7萬人,勞務收入達53億元;2017年全市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6%。

  放眼黑土地,農民增收路徑越來越豐富。高岩代表介紹,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黑龍江省梳理出農民創業增收『質、特、轉、創、牧、銷、鏈、節、新、股』十條路徑,推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質』,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開展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打造新增長點。『特』,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北藥等高值高效特色作物,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帶動農民增收。『轉』,搭建農民就業服務平臺,組織開展『農民不貓冬、念好致富經』活動,拓寬渠道增加就業。『創』,實施農民創業三年行動和農民創業工程,推出農民創業路徑,提昇農民創業層次。『牧』,以發展『兩牛一豬』產業為重點,同步培育森林豬、森林雞等特色產品和水產養殖。『銷』,以『農產品營銷十六條』『多賣大米少賣水稻四條』等有效措施,促進農民由『種得好』向『賣得好』、再由『賣得好』倒逼『種得好』轉變。『鏈』,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把食品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產業,讓農民共享加工和營銷的增值收益。『節』,積極探索實施農業『三減』的技術路徑,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培育農民增收新業態。『股』,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前提,組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成員實行股份分紅,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017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65元、增長7%,增幅連續三年穩步提高,年年跑贏GDP,全國排名前進了5位。

  高岩代表建議,應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進而向增效導向轉變,從四個方面持續做好農民增收工作。

  ——深入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民『種得好、賣得好、賺得多』。

  ——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推動農民就業由就業變創業,讓農民從『打工掙工資』變成『當老板賺大錢』。

  ——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幫助農民賺更多錢。

  ——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全面落實惠農強農政策、抓好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不斷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等工作,讓廣大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