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壓艙有石 定盤有星——齊齊哈爾市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綜述
2018-03-14 10:55:19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梁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14日訊 日前,國家統計局齊齊哈爾調查隊一項預公布的數據統計結果讓人們內心歡騰,甚至是讓鶴城人民在新一年的征程中底氣更足。

  那就是:2017年,在面對嚴重春旱、秋季多雨等不利天氣影響下,我市糧食總產量仍達到220億斤,同比實現1.8個百分點的增長。齊齊哈爾這個中國北端的糧食生產重鎮,再一次昂首挺立,尤其是在積極響應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守住了自己的驕傲,並為全國糧食安全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常言道,船有壓艙石,秤有定盤星。對於我市而言,近兩年農業頻受自然災害影響,然而在『看天吃飯』鐵律一般的事實面前,緣何又能力保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這一切都與我們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和不斷挺進的發展步伐密不可分。

  農業基礎建設不斷強化

  眾所周知,機械化的應用掀開了農業發展的嶄新一頁,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必然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加強農機化建設上,我市可以說始終走在前列,據統計,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在2017年已達到95.05%,在原有高位上又比上年提昇了0.02個百分點。別小看這小小的進步,它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現在,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對各類農機越發『依賴』,從種到收,再包含植保和農藝,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什麼機械合適,這即是機械化對產量影響的佐證。對於這點,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達呼店鎮創業農民趙彥民深有體會。他研制的多功能玉米覆膜機,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增產利器,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每年幾百臺輕輕松松售出。梅區達鄉洋蔥產業專業合作社去年也是求新求變,首次在洋蔥生產全過程中應用機械化設備,大家增收後也都是盡展歡顏。

  農機應用是一方面,而水利基礎設施對於糧食穩產同樣至關重要。由於2016年我市遭遇嚴峻旱情,故在當年秋季便投入資金3.77億元用於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當年完成土石?方452.6萬立方米,修復水毀工程24處,新修防滲渠道48公裡,清淤溝渠92.7公裡,打灌溉機井838眼,新修泵站2處,新增灌溉面積13.26萬畝。在2017年春旱期間,全市繼續投入資金,新打抗旱水源井2797眼,檢修機電井11375眼,新購抗旱設備2050套,維修抗旱設備11699臺套,維修泵站42處,維修攔河壩5處,這些都為當時的抗旱提供了水源保障,也為2017全年的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有序推進

  時間已邁過2017年,如今再提『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一詞,貌似有些老生常談,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蓬勃發展,鶴城農業的勃勃生機纔會始終持續。

  2017年,全市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858個,比去年增加149個;入社農戶73.61萬戶,比去年增加2100戶,入社耕地面積2571.5萬畝,比去年增加8.1萬畝,分別佔全市農戶總數和集體耕地面積的83.8%和80.7%。同時,包含水稻催芽中心、農機維修中心、糧食倉儲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畜牧平臺、培訓平臺、物流平臺、農經信息平臺等多元化、多形式、多種投資主體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在保證糧食生產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而在農村土地確權上,目前,我市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完成1258個村外業實測,涉及農戶91.7萬戶,實測面積3346萬畝;審核公示確認完成1249個村;1132個村完成數據庫建設;54個鄉鎮完成數據庫建設,更讓農民們托了底、安了心,也讓規模經營這個確保糧食產量的至關要素不會成為發展的牽絆。

  農業科技保障水平持續提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糧食產量再添佳績之時,我們也不應忘記科技支橕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017年春播之初,水稻種植大鎮泰來縣克利鎮的水稻育秧有機基質板便吸引過記者的眼球,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讓以往稻農育秧取土難題得到解決,還更加保護生態環境,尤其是秧苗根系發達、無雜草,抗病害能力增強,在春旱之時便展現出了明顯優勢,為全年豐收打下了好底子。

  2017年,我市在提高農業科技保障水平上所做頗多,除新技術的應用外,還擴大高產栽培模式應用面積,推廣重點農業新技術10大類,面積7000萬畝次以上,並加強縣鄉村三級農業園區1374個,面積14.7萬畝,加快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在全市的8個縣(市)、84個鄉鎮、348個村、977個經營主體中科學落實耕地輪作試點面積66.9萬畝,實施『米改豆』、『米改薯』、『米改雜』和改種其他作物試點。全年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385期,培訓人數41.5萬人次,技術諮詢6.4萬次。完成省下達的高蛋白大豆優質高效栽培等推廣項目11大項,累計實施面積4156.8萬畝次,新增總產74663.5萬公斤;落實市級重點推廣、示范、試驗項目各10大項,累計面積8133.4萬畝次,超出計劃的1133.4萬畝,並積極推進農業『三減』,謀劃鶴城農業生產長遠發展之計。

  廣袤的平原和肥沃的黑土地,是上天恩賜的瑰寶,也是鶴城發展農業的基石。2017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在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的同時穩定糧食總產量,讓全市農業的賬面數據光鮮耀眼,讓全市農民的腰包富足充盈。在新一年的征程中,魅力無限的鶴城還將繼續秉承糧食安全思維,穩定糧食產量、提高糧食產能,讓我們農業大市的招牌更亮,名頭更響。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