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休閑農業可借鑒六種盈利模式
發展休閑農業,最能夠迎合都市人群融入自然山水、品嘗綠色農產、追憶美麗鄉愁、回歸詩酒田園的休閑消費趨勢。
可盡管是一個巨大商機,但要搞好休閑農業,也並非易事。記者在接觸了幾位投資者後發現,他們在拿到地後不知如何把資源整合、快速變現,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點。看到別人乾什麼賺錢,自己就乾什麼,簡單的模仿最後導致同質競爭,已成為休閑農業領域的通病。
那麼,休閑農業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呢?就此,記者采訪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冷志傑。
冷志傑告訴記者,根據調研結果,她梳理出大慶發展休閑農業有六類盈利模式。
一是餐飲為主、娛樂為輔。單一的餐飲服務,帶來的更多是『午餐經濟』。有娛樂項目的輔助,會增加消費者的停留時間,加大二次或多次消費機會,將『午餐經濟』提昇至『一日經濟』、『兩日經濟』,比如大慶濕地坑烤。
二是會議為主,環境為輔。目前商務會議流行『半日會議、半日休閑』。那麼休閑山莊的競爭對手就是市區中的星級酒店,從硬件而言很難與高檔酒店媲美,但休閑山莊商務會議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生態環境』。
三是項目為主,創意為輔。讓客戶『娛樂』變得更加豐富,區別於城市公園或游樂場所,讓普通的項目體驗通過創意的思維和手法變得更具有參與性和趣味性,各種青少年實踐項目,兒童認知訓練,尤其是食品安全等認知訓練也是商機。
四是產業為主,體驗為輔。傳統的種養殖產業無法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只有通過體驗纔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擴寬產業鏈。如水果自采不光有門票收益,而且水果的售價也高於市場,大大提昇了產品的附加值。
五是精致為主、文化為輔。精致需要耐心和底蘊,並不是買一些名貴的裝飾就代表精致,精致一定是具有內涵,文化就是內涵最有效的表現手法,也是讓山莊持續良性發展的必備手段。比如,大慶的蘆葦畫等等。
而在大慶師范學院經管學院講師王植荔看來,玩轉農業產業鏈也是休閑農業至關重要的盈利模式。她表示,『全產業鏈』是指由山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原料/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休閑農業是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的產業。休閑農業整合產業鏈是基礎,玩轉產業鏈的各大環節纔是王道。緊密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利用休閑農業的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市場性等開發休閑農業項目。
如何搶佔未來休閑農業的藍海
如何搶佔未來休閑農業的藍海?王植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特色化、體驗化、生態化、健康化、規模化。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當地特色毋庸置疑,要發掘大慶文化地方特色,帶領體驗新農村文化,提昇休閑農業品質。有的可以設置成憶苦思甜型:青年點勞動生活的體驗;有的可以設置成大會戰型,圍坐坑烤……
休閑農業的賣點之一就是體驗,如何將優勢資源設計成具有知識性、趣味性、人性化的體驗活動,將游客融入情景,感動其視、聽、嗅、味、觸覺等,使其產生美好的感覺和難忘的記憶,將是未來休閑農業制勝的關鍵。
自然生態是休閑農業的『寶貝』,可以說休閑農業如果沒有了自然生態作為依靠,那麼就相當於一個人沒有了靈魂,所以發展休閑農業應該珍惜自然資本,在休閑旅游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續發展之基。
健康,是每個人所重視的,健康的『休閑農業』無疑又是一個大的亮點。休閑農業經營者應致力於維護環境,提供新鮮空氣、潔淨水、無毒蔬果和設計養生餐飲及健身運動場所,營造和諧而富有人情味的社會情感,從而利於游客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纔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纔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在和平鄉掛職八年的大慶農科院花卉所所長王力提醒准備進入休閑農業的投資者,做休閑農業前,要做好規劃,因為休閑農業不是硬開發、大開發、盲目開發,而是軟開發、小開發、巧開發。布局要合理,倡導休閑農業不是都改成休閑農業,要讓休閑農業與旅游結合,景區景點結合。投資者還要記住,只有創意農業項目纔能產生好效益。當然,想要將休閑旅游做好,『吃、住、行、游、購、娛』這六點還是關鍵。
相關數據顯示,未來10年,我國將迎來從旅游消費向休閑消費轉型的關鍵時期,休閑農業將實現20%-30%的增長。
休閑農業『大爆發』的時代已經來臨,誰能佔到風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