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一臺電腦一副耳機一張大綱稿紙 牡丹江『網文王國』線上線下競芬芳
2018-03-17 09:39:38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田成明 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17日訊  一層厚厚的磚牆隔出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外面紅牆斑駁、滿是年代氣息,裡面則寬敞明亮、現代時尚。3月9日,古道網絡文化創作基地內,21歲的劉澤程正端坐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地敲擊著鍵盤,伴隨飛舞的思緒,一字一句地構建著屬於他的『網文王國』。

  古道網絡文化創作基地,是牡丹江市首個集網絡文學內容生產以及衍生品開發利用的綜合平臺,目前共有40多名網絡文學作家進駐。一臺電腦、一副耳機、一張列有寫作大綱的稿紙,幾乎是基地內每一名網文作家的基本配置。

  對於網文創作,劉澤程還只是一個入行不久的新人。『我就是咱牡丹江人,在北京讀大四,學校實習期間回來從事網文創作,已經半年了。』劉澤程說,上學時就很喜歡看網絡小說,自己也嘗試著寫過一些,但從未像現在這樣,每天都需要更新6000字。

  『之所以選擇回到牡丹江從事網文創作,主要是因為家鄉的網文創作環境已經十分成熟。』對於一個剛起步的新人來說,牡丹江不僅是劉澤程心裡的根,更是滋養他茁壯生長的沃土,能在自己的家鄉,乾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緣分,有時就是這麼妙不可言。』

  目前,劉澤程正在創作一部玄幻類的小說。『小說已經完成80多萬字了,計劃完結字數在300萬至500萬之間。』他告訴記者,剛開始創作時確實挺難的,但是經過編輯的指導、自己的反復修改以及知識面的不斷拓寬,感覺每天都在不斷進步著。

  與劉澤程一樣,今年39歲的胡國娟也是古道網絡文化創作基地的一名作家。『現在網絡文學發展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以前想都沒想過能在這麼好的環境下進行創作。』走進胡國娟的辦公區域,除了一本本歷史類書籍,還有各式各樣的綠植點綴。

  『最初我寫網絡小說,其實就是想給自己找一個宣泄口,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通過互聯網傳遞出去。』2012年,胡國娟便開始在網文平臺上刊發自己的小說,不過那時主要是敘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沒有太多稿酬類收益,全憑愛好支橕著。

  對胡國娟來說,是互聯網拉近了她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她說,從前只是一個人在家中默默創作,快樂並孤獨著;但現在不同,每天都有數十位志同道合的網文作家與她一同並肩作戰,這讓她覺得從事網文創作是其人生中最棒、最幸福的一個選擇。『這麼充滿幸福感的事情,我想我會一直寫下去,讓更多讀者在我的文字中感受到幸福快樂的力量。』

  古道網絡文化創作基地,只是牡丹江市泛娛樂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統計顯示,如今牡丹江市的網文簽約作家有500多人,同時,在牡丹江市3位白金級網文作家的帶動下,一批又一批的網絡文學愛好者紛紛加入網絡文學創作的隊伍,特別是80後、90後的年輕文學愛好者相繼進入創作梯隊。

  【微點評】夯實雪城泛娛樂文化發展根基

  這是一個青年纔俊層出不窮的時代,也是一個網絡文學快速發展的時代。眾多網文作家『根植』於城市的各個領域,從城市發展中汲取著養分、壯大著『根系』,從而產出更有價值、更富內涵的『果實』。同時,他們也以此為橋梁,引導更多年輕人不斷突破自我、向高處邁進,『反哺』城市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牡丹江市泛娛樂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網絡文學創作環境持續優化,一大批本土網絡文學作家如雨後春筍般昂揚生長,不僅湧現出了耳根、勝己、小刀鋒利3位白金級網絡文學作家,更有著數百位網文作家在這片熱土上活躍著。他們通過孜孜以求的努力創作,共同打造了『牡丹江文學現象』,讓網絡文學逐漸成為牡丹江的新名片。 (王東)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