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26日訊 省檔案館去年修復歷史檔案6.8萬頁,這是我省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檔案修復工程。
據省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修復的歷史檔案多為清末及民國時期檔案。這部分檔案由於災害、戰亂等原因保管不當部分紙張損壞較重,曾一度處於封存狀態。本次修復後,經專家鑒定,部分檔案可向市民開放,屆時省內居民可持有效證件和單位介紹信進行查閱。
近日,記者與省檔案館專家取得聯系,帶您了解檔案的修復過程。
修復的檔案是什麼時候的?多為清末及民國時期檔案
16日,記者在省檔案館近百平方米的檔案修復室看到,一排排修裱臺案上擺滿了噴壺、宣紙、漿糊、啟子、排筆等專用修復工具和材料。正在修復的這些檔案都已發黃,有的已經殘破、損壞。
修復室裡有8名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面前的破損檔案上,動作熟練精准,噴水、裝裱、上牆,流水化作業。
省檔案館技術處副處長孔維震告訴記者,按行內說法,檔案修復分為濕活和乾活,濕活是指具體的刷漿、上褙紙、修補、排實等,因為在修復檔案過程中使用水,所以稱為濕活。而乾活是指裁切、裝訂等後期處理工作。當時修復現場是6個人負責濕活,兩個人負責乾活。
檔案館工作人員說:『合作公司共派來8名熟練的修復技師,自2016年9月來到哈爾濱,在省檔案館專家指導下進行修復工作,已經一年多了。截至2017年末,成功修復了6.8萬頁檔案。本次修復的歷史檔案多為清末及民國時期檔案。隨著時間推移,檔案的老化也在悄悄發生,在近期庫房檔案整理中又新發現一些破損檔案,現正在對這些破損檔案進行修復。』
破損最嚴重的檔案啥樣?板結成紙塊形似磚頭
『俗話說,紙壽千年,理論上紙質品是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的,』孔維震說,但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等原因,比如水洇、霉變、蟲蛀和鼠害等,造成了檔案的破損。
據介紹,省檔案館目前最早的檔案為1684年清代將軍衙門檔案,這些珍貴檔案保存了三百多年,至今依然完整。
而本次已修復好的這些檔案都處於建國前,建檔時間多集中在清末及民國時期,正處於兵荒馬亂、戰亂不斷的時期,因為多種原因造成了檔案破損。建國後,這些檔案都被黨和國家集中起來妥善管理。
最嚴重的破損檔案什麼樣?檔案館工作人員說,破損、水洇、霉變等情況相對還好處理,而一些老檔案由於歷史久遠、當年保管不善,有的已經板結成紙塊,形似磚頭,被稱為檔案磚,這種修復難度最大。這次修復的檔案中就出現了這種檔案磚。
如何對付檔案磚?
孔維震說:『對待這些檔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揭分法,如水泡法、冷凍法和鍋蒸法等辦法,把紙張分開,修復好,可即使采取這麼多種辦法,處理這種檔案仍是一個業內的難點。』
修復檔案要經過哪些步驟?可能經過二十多道工序
為了盡快把這批珍貴檔案修復好,省檔案館2016年就開始采用外包服務合作的方式,與國內知名檔案古籍修復公司合作,該公司派來的技術團隊大多是科班出身,多畢業於相關高校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
一頁檔案只一張紙,前後修復可能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有絲毫馬虎。修復開始要除霉、展平。然後上漿糊,用宣紙裱糊托褙,再用排刷刷平,再上牆晾乾。
工作人員說:『上紙的手法很重要,主要是要快穩准,手上的力度適中,這樣纔能保證紙張的貼合度。揭裱時手法更是重要,要小心翼翼。』記者看到,修裱臺案上不僅有專用的修裱工具,像排刷之類,還有鑷子和牙醫用的牙醫刀,這些都是在進行精細作業時使用的工具。
據介紹,修裱的容錯標准極低,重疊、壓字、歪斜都屬於修復事故。據檔案館專業人員介紹,『本修復項目全部采用手工修復,與機械修裱相比,好處就是修復質量高。如有必要可以揭裱重修。』
孔維震說:『僅選紙這個環節,就備選十餘種宣紙,按照其中的棉質和皮質的含量以及顏色的不同選擇使用,最終目的就是保證修裱質量。』
修檔前要先拍照,修復之後的檔案要與拍照的照片進行比對,除把破損的地方修復好外,還要盡可能恢復保留原樣,即保持歷史原貌。
檔案修復原則
尊重檔案歷史原貌,試驗先行、修舊如舊、修復可逆、最小乾預。
修復的檔案都有啥內容?闖關東人姓名墾荒地點等
據省檔案館保管一處處長楊瑞生介紹,本次修復的檔案是從省檔案館館藏中篩選出來的,涉及了幾個全宗。全宗是對檔案進行整理、分類、編目和日常管理,以及國家對檔案工作進行統計監督的基本單位。這次修復主要以清代和民國時期檔案為搶救重點,先後對館藏《濱江道尹公署》、《龍江道尹公署》、《黑龍江煙酒事務局、公賣局》、《黑龍江國稅廳籌備處》等全宗檔案進行修裱。這些檔案是省檔案館珍貴館藏,對於研究我省民國前後的政治、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價值,而檔案保護和對破損檔案及時進行搶救有效延長了檔案壽命,為檔案史料編研和地方歷史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省檔案館相關人員介紹,現在這批珍貴檔案還在後期整理中,還需要經過專家鑒定,其中可開放部分待整理鑒定結束可與廣大市民見面,屆時省內居民憑借有效證件和單位介紹信即可進行查閱。
檔案涉及內容
省檔案館編研處處長戴麗艷介紹,這些檔案與民生密切相關,涉及放荒開墾、移民實邊、興辦實業、商賈貿易、財政金融、國稅征繳、私煙私酒稽查等內容,『濱江道尹公署』就設在今天的哈爾濱,《濱江道尹公署》檔案記載了當年關內災民經中東鐵路,免費乘坐火車,進入黑龍江地區,被分配到各地開墾荒地的情況,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闖關東』,我們許多人的先輩正是在那段時間來到黑龍江,檔案內有災民姓名、人數及分往墾荒地點清單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