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省商務廳駐勃利縣勃信村扶貧工作紀實 『我們習慣了坐炕頭和村民嘮家常』
2018-03-29 10:47:2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心楊 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29日訊 一架電子琴落了灰塵安靜地躺在辦公室一角,省商務廳扶貧工作隊姜保國說,本來以為能有空閑時間彈琴的,可進村後就開始忙活起來,村民致富、產業增收和那口新打的『放心井』。

  廣泛調研大果沙棘落戶

  姜保國和另外兩名隊員田野、張榮輝都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這一次肩負著振興鄉村和百姓增收的使命駐村,心情又是另一番境地。經過多輪走訪,姜保國發現勃利縣鎮和鄉勃信村有634戶2568人,雖然整村『水旱兼做』,但種植結構單一,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村級財力極其薄弱。種植、養殖業尚處於小規模、無市場、無品牌的初級階段。

  改善村民的種植結構,成了擺在工作隊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勃信村還有2000畝林地尚未開發,工作隊和村乾部便一起前往林口縣柳樹鎮,向林口縣隆達沙棘種植專業合作社取經,了解沙棘產業發展前景、市場需求、市場價格等情況。隨後姜保國又聯系了大興安嶺的兩家愛心企業得到20萬元的免費樹苗。『明年就開始乾,要是沒有意外的話,一畝林地純收入能達到7000元。最關鍵的是沙棘這種作物,一次種植就可收獲15到20年。有了這個產業,勃信村脫貧就有希望。』姜保國信心滿滿地說道。

  開展培訓村民增收有技

  姜保國說,要想讓村民致富得有『金剛鑽』,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動起來,掌握一項生產技能非常有必要。姜保國把目光鎖定在村裡的105畝機動用地上,打算利用這些機動用地建50棟大棚,發展食用菌產業。

  勃信村汪喜文兄弟二人種植黑木耳已經五年,每年種植50萬段左右,每段淨收入1元左右,效益比較好。了解到這一情況,工作隊、村兩委以及村民代表討論,醞釀成立一個黑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一部分土地建設黑木耳種植園區,發展黑木耳產業。扶貧資金投入部分,幫助解決購置設備、原料、大棚等,貧困戶可以打工掙工資,也可以優惠購置菌段自己種。技術上可以依靠汪喜文兄弟,也可請在勃利縣扶貧的省科學院菌類專家支持。這個項目投入資金少、見效快,又有市場銷路,農民比較容易接受。經過入戶宣傳、走訪了解,合作社的牽頭人有2~3人,入社農戶30戶左右。『我有意利用這50棟大棚和他們合作建立木耳種植園區。為了穩妥,我還分別找了另外兩家企業進行兜底。這樣即使本村的人不使用這些大棚,也能有別的企業可以接手。』

  安全飲水村民喝上放心水

  工作隊還惦記一件事:勃信村村民30年來的生活用水都是取自140米左右的深井地下水。由於井深和取水層地質結構等原因,加之出井水直接進入管道輸送到農戶家中,缺少淨化環節。喝上放心水,也成了勃信村村民心中最大的期盼。

  為找到適合飲用的新水井地址,工作隊請來三組專家在村內和周邊勘測取樣,歷時一個多月時間對新水井選址反復論證,最後確定在距離村子3.2公裡的村西山磚廠附近打一眼新水井,從根本上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2017年8月31日,打井隊入場施工,9月23日出水,僅用一個月的時間,駐村工作隊就為村民解決了飲用水問題。讓人驚喜的是,新水井打出的水經檢測竟屬天然高鍶弱鹼性水。喝著新井水,勃信村村民徐成林高興地說:『盼了一輩子了,就希望能喝上一口乾淨的水,沒想到美夢成真了!水質好,感覺做出來的飯都更香了。』

  姜保國說,現在已經習慣坐在炕頭與鄉親們嘮家常。在與村民的交流中他們也越走越近,越走越親。能夠聽到鄉親們說些發自肺腑的話,無論是感激還是埋怨,都是收獲,這種收獲只有深入鄉村纔有。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