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0日訊 『能在社區康復站做康復又近又方便,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社區康復工作人員一個星期就來家一趟,太感激了』……一句句溫暖而朴實的話語,折射出齊齊哈爾市在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方面留下的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身體康復是殘疾人實現小康夢的第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納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點工作,力爭讓每一個身處困境者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對於齊齊哈爾市32萬殘疾人來說,以讓他們『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為目標,齊齊哈爾市全方位開展各項康復工作。僅去年一年,就為全市4600名肢體、視力、聽力殘疾人實名制免費配發了手機式助視器、聽書機、輪椅、助聽器等助行、助視、助聽輔助器具。
『就近康復』——
讓更多殘疾人得到專業康復治療
『俺們社區康復工作人員每周都來家一趟,給我做康復指導和康復按摩,我這身體恢復得越來越好,心情也越來越好。』因腦血栓後遺癥,張希臣行動頗為不便。為改善他的身體狀況,龍沙區紅星社區康復協調員上門服務已成了老張平日最期盼的事兒。
為改善殘疾人機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使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龍沙區紅星社區開展了殘聯康復員上門服務。這支由5名康復員組成的隊伍,已服務過社區殘疾康復人員47人次。
社區康復工作人員走進殘疾人家中開展康復服務,為轄區殘疾人提供了康復的便利,社區康復站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就近康復』不但專業細致,同時也真正做到了想殘疾人之所想。
目前,全市康復服務機構從原有的41家已增長至55家,廣大殘疾人都得到了康復治療帶來的實惠。與此同時,在加強和規范康復機構、康復隊伍建設的基礎上,按照殘疾人不同需求施行精准康復,開展一系列幫扶、救助,還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溫暖。
『康復工程』——
為更多殘疾人圓『健康夢』
『非常感動,在家就把假肢做成了,終於可以經常出門逛街、串門了。』在建華區左腿截肢的鄭志權家中,殘疾人輔助器具流動服務車的假肢裝配技師完成了采模工作和制作假肢,讓鄭志權高興不已,原本滿是愁容的臉笑成了一朵花……
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是提高殘疾朋友生活質量、讓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的前提條件。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殘疾人工作高度重視,連續多年將殘疾人工作列入到政府的大事實事,讓殘疾人朋友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還讓他們充分感到了惠民政策的溫暖。
按照國家制定的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今年齊齊哈爾市將采取多種形式為全市10000人實施基本康復服務。其中,計劃為全市300名0-6歲智力、聾兒、腦癱、孤獨癥殘疾兒童提供耳蝸植入、術後康復,助聽器驗配以及康復訓練;為持證殘疾人免費發放助視器、助聽器、輪椅、拐杖、假肢制作等輔助器具4000件;計劃培訓基層康復服務人員500人;對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做到發現一例手術一例。
『精准康復』——
讓康復工作觸角遍及城鄉
『使殘疾人殘有所助,得到及時有效的康復』,齊齊哈爾市每名殘疾人工作者都把此項工作當成職責和使命。為使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康復服務,市殘聯廣泛征求殘疾人朋友的需求,推出了12345工作法,讓精准康復工作的觸角遍及鶴城城鄉。
所謂12345工作法是指:『1』是明確一個目標,到2020年,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到80%以上。『2』是加強兩個建設,即加強和規范康復機構建設和加強康復隊伍建設。『3』是實行『三對接三入戶』服務,即定點康復醫療機構與轄區殘聯對接、康復科室與社區對接、康復醫生與殘疾人家庭對接;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基本情況、基本需求調查、登記、建檔入戶,為殘疾人進行特色服務入戶,愛心志願者與殘疾人結成幫扶對子定期服務入戶。『4』是做到四個到位,即責任落實到位、調查摸底到位、政策落實到位、資源整合到位。『5』是實施『五項』行動,沐浴陽光行動(殘疾兒童救助)、展望未來行動(盲人定向行走)、呼喚明天行動(助聽器配發)、走向希望行動(假肢裝配)、暖心適配行動(輔具適配)。
讓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這並不是空有一句口號,齊齊哈爾市各級殘疾人工作者實打實地在做。截至目前,全市有1234個村(社區)已開展精准康復服務,為12624名有康復需求的持證殘疾人建檔立卡,殘疾人獲得感和幸福感也隨之不斷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