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日訊 加格達奇區白樺鄉雙合村團支部書記、馬鈴薯合作社帶頭人鄭召龍,剛從區裡參加完活動,順便到土地局、工業園區、招商局等部門跑馬鈴薯加工項目回來。不久前,幾位來自上海、河南的搞現代有機農業的全國青聯委員准備出資1500萬元與鄭召龍聯合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裡成立公司,建立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專門種植繁育脫毒馬鈴薯種薯。
村頭成片的土地都是土豆地。鄭召龍說:『去年這裡種的都是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優質脫毒種薯,大興安嶺生產的脫毒馬鈴薯種薯具有產量高、品質優、性狀好等特點,投入產出比約為1?5.6,一直受到省內外用戶的好評。』鄭召龍認定,脫毒馬鈴薯種薯項目發展前景看好。
『農業產業園區的項目運作起來後,不但能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還能拉動種植、儲藏、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鄭召龍說。
用知識和創新圓夢
鄭召龍今年39歲,朴實的外表透出堅定與豪邁的氣度。他說:『農民「自給自足」的時代已經遠去了,只有知識和創新纔能圓新時代農民致富的夢想。』
正是他這份堅韌意志改變了雙合村的命運。1997年,18歲的鄭召龍高中畢業,回家幫助父母和兄長務農。當時的雙合村人均只有幾畝地,碰到好的年成,全家一年的收入就兩三千塊錢,刨去日常開支所剩無幾了。
鄭召龍聰明能乾,他發現每年都有外地人不遠萬裡來這裡調運馬鈴薯種薯。好奇之下,他做了些調查,發現由於獨特的氣候優勢,加格達奇產出的馬鈴薯種薯退化慢、脫毒性好,運到外地播種後產量比當地種薯高出30?50%,市場反響特別好。
鄭召龍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他馬上聯系當地科研所購進了市場銷量最好的早大白、尤金885兩個品種試種。他刻苦鑽研馬鈴薯種植技術,不懂的問題就求教當地農業專家,由於注重科學管理,他種下的馬鈴薯薯型好、品質高,當年喜獲豐收,被客戶搶購一空。很快家裡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不但建了磚瓦房,還購置了幾件像樣的農機具,吸引了村子裡不少人前來『拜師學藝』。
雙合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民們習慣於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只種植大豆、小麥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是種植油豆角,經濟效益不高。嘗到馬鈴薯種薯種植甜頭的鄭召龍沒有停住腳步,他積極幫助村民引進新品種,帶動村民一起致富。他先後十幾次到省農科院拜訪專家,請農業專家到村裡來培訓農民20餘次,幫全村人掌握科學種植技術。
勇做帶頭人合作經營
『以前是你做你的,他做他的,這樣,馬鈴薯的品種不一,到秋季的時候,大家互相壓價,惡性競爭厲害。現在統一後,大家品種都一樣,市場整合,價格就提上去了。』鄭召龍說。
基於這一想法,2011年11月雙合村合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成立,開始了全村馬鈴薯產業化經營。合作社從最初只有4~5戶,發展到現在的70餘戶,佔全村總戶數的80%。
鄭召龍說:『合作社采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的辦法經營,利潤歸農戶個人。秋天合作社統一跟客戶談,每個農戶家裡有多少斤土豆,統計上來,然後一起賣。』
雙合村的變化是脫胎換骨的:合作社引進新品種,購買新設備,全村種植馬鈴薯面積達8000畝,通過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畝產量由原來的1500斤提高到現在的4500斤,產品銷往山東、河南等地,供不應求,農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1.2萬元,生產效益大幅提高。2015年合作社與當地龍頭企業麗雪淀粉廠合作,給麗雪淀粉廠生產高淀粉馬鈴薯原料,開闢一條馬鈴薯銷售新路,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雙合村從以前的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在大興安嶺全區名列前茅。
發展好馬鈴薯主業,鄭召龍他們合作社還積極拓展多種經營模式,他多次南下去河北石家莊考察大豆深加工項目,去河北安國縣考察中草藥市場,開闢新的致富渠道。
『新時代的農民思想一定要活,緊跟形勢,敢於接受新事物。』鄭召龍說。
實乾加巧乾使鄭召龍成為大興安嶺地區致富帶頭人、優秀共青團員、全省星火科技帶頭人、全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2015年7月,他被推薦成為全國第十二屆青聯委員,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出席了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議,並當選為全國青聯副主席。
打開眼界多方引資引智
嘮起從北京剛回村那陣子,鄭召龍說,每天接的電話很多,通過青聯這個渠道,他迎接來自上海、北京、廣東、無錫的企業老總,他們看好了大興安嶺的山水,都有在村裡合作投資的意向。
有了平臺就能發揮更大的能量。鄭召龍眼光看得更遠,在他看來,一個好項目可以帶動全村、全鄉,甚至是全區實現增收致富。打品牌,鄭召龍還是鍾情農產品,尤其是脫毒馬鈴薯。
鄭召龍說:『國家主推馬鈴薯主糧化,每年全國種薯需求量接近1億噸,而加格達奇種薯產量就佔全國的1%到2%,每年到這裡收購的大客戶就有300多,商機太大了。』
自從參加省黨代會回來,他就謀劃從『糧頭食尾』上做文章,目前,他已經多次與中國農科院、黑龍江省農科院溝通聯系,動員幾個老總級的全國青聯委員投資,建『馬鈴薯種薯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進行馬鈴薯精深加工,讓『原字號』變成『新字號』。屆時依托現有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村屯種植戶一起發展。
『河南鄭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每年需要優質馬鈴薯脫毒種薯1500萬斤,老總是全國青聯委員,他看好大興安嶺馬鈴薯了,前些日子帶幾名技術人員對建「馬鈴薯種薯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地區行署和區政府領導也很重視這個項目,區政府領導還專門到河南考察,如果項目順利建成的話,那致富的不僅是雙合村了。』鄭召龍興奮地向記者訴說著。
采訪結束時,鄭召龍真誠地邀請我們在項目建成時再來這裡。他要在發展馬鈴薯產業的道路上走出特色,讓他的馬鈴薯產品走出雙合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