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我省考古新發現 或將中華玉文化提前千年
2018-04-05 08:29:43 來源:生活報  作者:袁成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5日訊 近日,由中國文物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眾評選活動,把我省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推到了眾人關注的焦點上。那麼,饒河小南山遺址是靠什麼,進入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階段呢?日前,生活報記者采訪了我省相關考古專家得知,小南山遺址竟把中華玉文化提前了一千年,向北推進了兩千裡!

  1991年公園施工現場挖出六十餘件玉器

  4日,饒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永纔向記者介紹,我省饒河小南山遺址目前在『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中已進入終評階段,將與26個考古項目角逐2017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並不是評選本身,而是這次考古成果對中華玉文化的意義十分重大。』楊永纔說。

  楊永纔介紹,小南山遺址位於饒河縣的小南山公園,上世紀中後期曾發掘過一次,當時沒有出土玉器,只是向當地居民征集過一些玉器。1991年,修建小南山瞭望塔的民工挖出一個雙人合葬墓,墓裡面的石器連同六十餘件玉器都被他們藏起來了。後來,文管部門和公安部門得到消息後,把這些文物追了回來。因為沒有明確的地層關系,在年代判斷上也並非科學測年,當時並不能確定這些文物的准確年代。

  2015年遺址正式發掘梳理出文化脈絡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息資料部主任、小南山考古領隊李有騫博士日前向記者介紹,為明確小南山遺址地層堆積和文化內涵,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在2015年7月至11月,對該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小南山在祖國最東北邊疆,這裡有目前中國最早的玉器出土,比以往的發現早了足足一千年;這裡有距今九千年前的大規模墓地,代表了漁獵采集社會發展的巔峰時刻;這裡梳理出從青銅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跨度六千年的文化脈絡……正式發掘後,來自黑龍江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各個精乾團隊在這裡展開了合作;無人機、物探、三維記錄、浮選、全覆蓋保護棚等各種考古現代技術也紛紛上陣。』李有騫對小南山的情懷,在三年的考古中,慢慢地流淌成這段文字。

  3年發掘出土玉器等2000餘件玉文化向前推進千年

  考古從哪裡入手呢?記者的這一疑問,打開了李有騫的話匣子。『我們就從山上的雙人合葬墓開始找線索唄!』李有騫說,因為小南山的樹多、石頭多,所以對於遺址的找尋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不能通過鑽探、洛陽鏟等方法和工具來挖掘……有一天,李有騫和隊員們來到山上的一處斷崖,通過斷崖橫切面的地層調查,以及在斷崖下意外找到的一枚陶片,再加上李有騫團隊和浙江大學團隊合作,通過物探的方式,終於確定了遺址的位置。

  在發掘的過程中,李有騫最先發掘到的玉墜讓他信心大增。這個玉墜中間有一個孔,先人們一般就是把這個玉墜用繩子穿起來,是戴在身上的裝飾品。在接下來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玉器有玉佩、玉管、玉珠、玉璧、玉環、玉錛和玉斧等。

  通過三年的考古發掘,考古隊共發現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各類標本2000餘件。李有騫告訴生活報記者,綜合來看,小南山早期遺存的玉器應是目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一批玉器,把中華玉文化提前了一千年,向北推進了兩千裡,對研究玉器的起源和擴散提供了新的基點。

  相關建議制定保護規劃

  2017年 11月,『2017年饒河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在饒河縣召開。專家學者認為小南山遺址發現的早期墓葬遺存代表了該地區一支新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為距今九千年左右。小南山早期遺存發現了大量玉器,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應用玉器年代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對深入研究東北亞地區史前制玉、用玉特點以及探討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與會學者對地處邊境縣城的小南山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有益的意見,建議按照遺址公園的方向制定合理的保護規劃。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