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龍江人的少年閱讀記憶:感謝那時與書相遇 沒錢買書小哥倆靠收舊書賣破爛掙錢買書
2018-04-15 09:17:11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15日訊 從今年『4·23』世界讀書日開始,我省將於每年在此前後組織開展『龍江讀書月』等全民閱讀系列活動。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今中外的文人聖哲提起讀書的好處都是贊不絕口。生活報記者采訪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談到少年時的閱讀經歷對一生的影響。都說一本好書就是一位智者,少年與書在燈下交談,能讓浮躁的心沈靜下來,也讓自己的人生之路從此變得別樣精彩。

  八旬老人:兒時聽評書被『忠義』吸引愛國詩書得偷著讀

  86歲的向陽老人曾任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一輩子寫書、看書,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只要身體允許,仍喜歡『爬格子』。

  老人講述說,他6歲上『初級小學』時,由於是偽滿洲國時期,語文第一課的內容竟然是『大滿州帝國萬歲』。這讓他體會到亡國的滋味不好受,於是時常逃學跑到茶館去聽說書先生講《楊家將》、《包公案》等歷史傳奇故事。這期間,他了解到了不少歷史知識,也深深地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所吸引。10周歲昇入『高級小學』時,班主任刀老師是個老學究,寫得一手柳體好字,是一位愛國者,主動收了四個思想先進的學生,利用晚間時間到他家免費讀私塾。『七十多年了,我現在仍記得老師滿懷激情地給我們講於謙的《石灰吟》的情景,他要我們學習於謙對祖國忠貞不屈、不怕犧牲的精神……』向陽激動地說。

  兒時的向陽,因為對學校教材裡當時歌頌『中日親善』的內容很反感,還時常逃學到出租書屋花兩分錢租各類小說看。『有一次我偶然在舊書攤上發現了一本《巴金書簡》,他的作品那時是禁書。翻看第一頁,我便被他那充滿浪漫激情的序言所吸引,立刻花兩角錢把書買來回家細細品讀。書的內容是他寫給青年讀者的一些書信,他的愛國激情如火焰燃燒著我的少年心,一下子就和我的心靈相契合,讀此書後我反滿抗日的思想更加濃厚了。』

  1946年初,東北民主聯軍到達並駐軍在向陽的老家肇東昌五鎮。那時年僅13歲的向陽,積極參加了黨領導的民兵基乾隊,並加入了新青團(共青團的前身)。後來,領導分派工作,要他去供銷社,他卻說自己書沒念夠,請求去有書看的地方工作。於是1950年,他被分配到縣新華書店。『小時候的讀書經歷,讓我已然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到書店工作後,我如飢似渴地吸收著文學的營養。白天在書店工作,晚上在書案子上鋪上被褥,睡前讀的是五四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魯迅、郭沫若、巴金、老捨等許多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至今仍記憶猶新。這也讓我的人生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向陽感慨道。

  七旬退休乾部:少年時靠撿廢品賣錢買書看跟哥哥比著讀

  『現在網絡發達了,好多年輕人都不願意讀書了,但我仍然喜歡手捧著書讀一讀的感覺,既能聞到油墨香,隱約之中又能感受到一種催人奮發的力量。讀書、藏書、著書是我今生最大的樂趣』。說這話的是69歲的肇東市金融系統退休乾部齊海林。

  齊海林祖輩世代務農,但聊起小時候讀書的事,他卻有嘮不完的『嗑兒』。齊海林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也沒什麼零花錢,但他有個喜歡讀書的哥哥,沒有錢小哥倆就撿廢品換錢買書看。那時他們一放假就會到處『搜刮』牙膏皮、廢紙、啤酒瓶……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就拿去賣廢品,換回零花錢立刻去買書。『讀小學時我們愛看小人書,上了中學就通讀《岳飛傳》、《隋唐演義》等書籍。我們讀書時還不忘標出重點,並寫心得進一步加深記憶。我們哥倆是比著看誰讀得認真。』齊海林說,要是收廢品能收到書籍,他們哥倆能高興好幾天。

  齊海林說自己對煙酒沒有癮,買書看書著書卻非常有癮,只要路過書店書攤,總是忍不住進去瞧瞧,看到喜歡的書就會不計成本買下來。第一部《漢語大詞典》1986年出版,齊海林花掉接近兩個月的工資,38元錢,買下了這本大型工具書,在當時可以說是『巨資』了。

  據了解,在幾十年間,齊海林癡心買書藏書讀書,與書形影不離。不管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還是去偏僻的小縣城,他都不忘去當地的書店看看,看到心儀的書,能背則背回來,背不動就往回家郵寄。1990年,齊海林和妻子去天津看望在部隊當兵的兒子,盡管背包、行李數十斤,可他們回來時竟裝了滿滿幾個紙箱的書,足足有二百多斤重。『那次丟下不少生活用品,書卻一本也沒落下』,齊海林樂呵呵地說。如今,他家中有各類藏書1.3萬多部,22大類,且種類繁多,堆滿了八九個大書櫃。

  70後媒體人:老房子不捨得賣因為有去世父親留下的幾大櫃藏書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最近落下帷幕,在媒體工作的小林(化名)和媽媽是節目的忠粉。看到一些孩子在舞臺上背詩,48歲的小林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時候背詩的情形,『我小時候生活在林口縣的姥姥家。姥爺是小學校長,退休後把教家裡晚輩背詩當成了人生樂趣。』小林因為腦子靈背得快,格外受姥爺的疼愛。『一有外人來家裡,姥爺一定會讓我背上幾首。』小林笑著介紹道,別人的誇獎、贊許的目光也成了她背詩的最大動力。

  6歲的時候,小林回到父母身邊上學。來到哈爾濱的家中,她最驚訝的就是那一面牆的大書櫃。『姥爺雖然也喜歡書,可畢竟住在縣城裡,家裡雖然訂了十幾種報紙,可藏書遠遠不及父親。』那時小林的父親張清是哈師大中文系的講師,書早就成了家中的必需品。在小林的記憶中,父親的手裡總是捧著書,即使是做飯,也是一邊乾活一邊看著書。『因為父親看書太入迷,鍋撲了、飯糊了的事時有發生。』

  父親對書的熱愛也深深影響著小林。因為年齡小,父親並不願意小林接觸書櫃裡那些世界名著,『現在想來,可能是爸爸怕我過早地走進成人的世界中,但這恰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總是趁爸爸不在,偷著拿他書櫃裡的書,貪婪地讀完,然後悄悄放回原位。』

  父親讀書的好習慣影響著小林,同時也傳承給了她愛書惜書的好習慣。『我們功課考得不好,父親會很開明地勸慰我們下次努力,可要是把家裡的書弄髒或是折頁了,一定會被狠狠地批評。』小林家裡有三個孩子,父母工資不高,供三個孩子讀大學,生活上一直很拮據,可家裡每個月都會有錢花在買書上。成年後,小林有一段時間瘋狂地喜歡上張愛玲的書,父親的書架上正好有。『記得那一天老爸在寫字臺前備課。我對老爸說我現在特別喜歡看張愛玲的書,她寫得真好。老爸推了推眼鏡,很認真地想了幾秒,然後說看就看吧,你現在也長大了。接著他笑呵呵地說:「不過,我不能隨便借給你,你得給我打借條兒。」我說怎麼還要打借條兒呢?老爸一本正經地表示,他這些書隨便借給我們,要是我們借完不還,那他的書櫃就空了,說讓我講信譽。』於是小林拿起桌上的鉛筆當即寫了借條。

  『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舊藏書。』這是詩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一句話,小林說家裡的幾個孩子受父親影響,都很喜歡讀書。父親去世後,家裡的老房子一直捨不得賣,因為那裡有父親幾大櫃子的書,而父親留給她的最大財富,莫過於讀書習慣。生命中與書相伴,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讓人生變得豐盈。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