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劉培香閆明星吉星張妍劉忠奎記者霍梟涵)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凝結著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它的技術負責人就是哈工大校友——孫家棟。而作為發射手按下發射按鈕把中國『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的,也是哈工大校友——胡世祥。

從『東方紅一號』首巡太空,到嫦娥三號登陸月球,一大批哈工大傑出校友或擔任總師、總指揮,或成為各系統、各崗位的中堅和骨乾。歷經歲月流轉春華秋實,他們為母校寫下幾許驕傲、幾許輝煌。
曾任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李繼耐校友對母校的老師說,艱苦的條件,可以培養人的適應能力,能夠鍛煉人的意志,所以從艱苦的環境中出來的人,更能做大事。他畢業後被分配到二炮最基層的連隊,開山洞,扛石頭,從最繁重、最艱苦、最危險的工作乾起,釘子紮到肉裡,自己拔出來接著乾……終於迎來了航天事業的輝煌。
長征二號F火箭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竹生校友,也曾對母校的老師吐露心聲:一個火箭,幾萬個零部件,任何一個小問題,上了天都是大故障,所以翻來覆去深入研究可靠性。盡管『壓力太大』,但對航天的熱愛和神聖的責任感,還是讓劉竹生一次次用他的火箭,把神舟送上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飛天夢、航天夢、強國夢支橕他乾了40多年的航天事業。這就是哈工大人的航天精神。
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兩彈元勛』孫家棟院士,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院士,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繞月探測工程原副總指揮馬興瑞,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載人航天飛船系統總指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尚志,KM6總設計師黃本誠,長征二號丙火箭總設計師范瑞祥,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火箭發動機和工程熱物理專家莊逢辰……一批批哈工大校友風雨兼程,共同譜寫著航天事業的新畫卷。
『1965年前後,我的十幾個學生去了酒泉基地,他們在信中向我描述如何在荒無人煙的大漠中建設現代化的發射場。直到我真正來到了大漠,纔深刻理解了那種創業的艱辛。』強文義教授描述他第一次來到酒泉時的感受『很震撼』,『飛行那麼長時間都看不到一點人煙。突然之間在眼前出現了一片綠洲,一顆沙漠裡的明珠,像海市蜃樓一樣,一個經過40多年建設而成的非常現代化的衛星發射中心呈現在眼前。這個發射中心就是革命前輩們住帳篷,吃野菜,風餐露宿在茫茫戈壁灘上一點一點建設起來的,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其中就包括哈工大的校友。據說大漠裡的胡楊,生,1000年不死,死,1000年不倒,倒,1000年不朽。就是靠著這種堅韌不拔的胡楊林精神,纔有了今天在全世界也堪稱現代化的發射場,有了今天輝煌的航天成就……』在強文義教授深情的回憶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座座墓碑在流逝的歲月中默默訴說著那段刻骨銘心的創業歷程,一座座巍巍聳立的發射塔在風雨中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在神舟昇起的地方——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曾任中心主任的李元正校友,住帳篷、住地窩子,懷著『生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豪情在那裡一乾就是30多年;曾任中心副主任的劉慶貴校友,為了衛星的發射,讓妻子一個人跋山涉水回到廣西老家待產,臨行還不忘用發射中心的紅柳胡楊為未出世的孩子命名……在那一片『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的茫茫戈壁,他們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在中國的航天史上寫下一段段華美的篇章。目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仍有一大批校友,在漫漫黃沙之間唱響對中國航天的禮贊。
在江陰的遠洋航天測控基地,在『遠望號』測控船——中國唯一的海上航天測控隊伍中,也活躍著一批哈工大校友,他們的足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累計航程百餘萬海裡,完成遠程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航飛船的海上測控任務60餘次。基地技術部原總工程師江文達,從酒泉的茫茫戈壁,走向浩瀚的太平洋,與『遠望號』結下不解之緣;『遠望』三號原政委王彥,曾在海上連續作業93天,一次出海跨越三大洋,創造了我國遠洋航天測控史無前例的紀錄;基地原副總工程師崔慶辛,在驚濤駭浪中做著巡海追天的護航使者,無怨無悔……一批遠洋航天校友,以『奉獻、團結、拼搏、嚴謹、開拓』的遠望精神,獻身我國遠洋測控事業。
在上海航天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一大批哈工大校友在風雲系列衛星、天宮一號、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原局長、航天專家朱芝松,原副局長、風雲二號系列衛星總指揮徐博明,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孫敬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風雲三號』副總設計師董瑤海……他們秉承航天精神和哈工大校訓,為中國航天事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航天基地、航天院所,還有數不清的哈工大校友默默地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著。他們的夢想從哈工大起航,他們是哈工大的驕傲,是祖國的驕傲。
『我一直盼望著要來哈工大,因為哈工大為航天領域培養了大量人纔,從總指揮到科研人員,40%以上都來自哈工大,這就是一種航天情結。』2006年5月,航天英雄楊利偉在哈工大作報告如是說。正是緣於這種深深的航天情結,一批批優秀畢業生選擇到國防、航天系統工作,哈工大已累計為航天領域輸送了幾萬名學子。在近幾年的就業大潮中,哈工大學子再一次熱選航天,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見證著哈工大人的航天魂。僅『十二五』期間,哈工大就向航天領域輸送2000餘名畢業生。
從大漠深處的綠洲、風口浪尖的『遠望號』,到航天系統各個崗位,在哈工大的航天人中,有縱橫馳騁的指揮員,也有默默無聞的操作手;有傑出的科技專家,也有優秀的政治工作者;有豪情滿懷的熱血男兒,也有不讓須眉的巾幗女將;有艱苦創業的老前輩,也有繼往開來的接班人。他們歷經航天戰線的拼搏奮斗,成為航天戰線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