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23日訊 2018年春末,哈爾濱火車站南站房的建設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裡即將還原100多年前的哈爾濱站站房。還原百年歷史原貌,不免喚起人們對老哈站的思緒,百年前的老哈站什麼樣,又經歷了哪些滄海桑田?為此,生活報記者走進黑龍江省檔案館,打開塵封檔案,講述哈站故事。

老哈站由俄國人設計『新藝術』風格濃厚
日前,記者走進省檔案館,在一本上世紀初由俄國人印刷的圖冊裡,找到了老哈站的幾張珍貴照片。黑白照片裡,老哈站的初貌躍然眼簾。據省檔案局宣教處處長王丹菊介紹,這本中東鐵路照片集是上世紀初期由俄國人出版的,裡面涵蓋了中東鐵路的建設歷程。

其中兩張照片反映了老哈站的歷史原貌:老哈爾濱站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停靠在站房門口的幾架馬車整齊地排列著,正在等待旅客裝運行李……,而另一張照片則是攝影者站在近於喇嘛臺的位置,向著老哈站的方向拍攝的。照片裡距離龍門大廈、省文史館的不遠處,就是老哈站。拉著乘客的馬車正朝老哈站方向行進著……
王丹菊告訴記者,哈爾濱站始建於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築的東清鐵路(中東鐵路)的中心樞紐站。位於南崗區鐵路街1號(道裡區、南崗區和道外區三個主城區的交匯處)。當時的哈爾濱站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火車站和規模最大的火車站之一。哈爾濱火車站的選址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由車站街(今紅軍街)、鐵路街(今曲線街)、松花江街及醫院街(今頤園街)相交而成半圓形的廣場,交通便捷。
哈爾濱老火車站由俄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基特維奇設計,整個建築風格采用『新藝術』風格。建築立面設計非常精彩,整個建築的門窗、牆墩、鑄鐵線條裝飾、女兒牆甚至車站名稱,都是曲線形,猶如一泓彎彎的湖水,更似流淌的松花江水,川流不息。
當時的哈爾濱站,入口兩側豎起高大的柱墩,主入口是兩扇飾有曲線門櫺的大門,門與門之間飾以圓環狀線腳;大門上方為一尺度較大的扁圓形窗,牆面上雕有曲線形的站名字母。從柱墩頂端如行雲流水般瀉下曲線形牆墩,使整個入口處理更加均衡秀美。
細數老哈站百年風雨歷程
1899年10月,在東清鐵路(中東鐵路)上設秦家崗站即哈爾濱老站,位於原哈爾濱站行李房,僅有臨時搭起的一排矮房,只用於站長辦公室、電報室及行車人員休息室。
1901年,在現出口南側建起一幢磚石結構的二層小樓,作為候車室和車站辦公處(1958年拆除)。
1903年7月,中東鐵路通車,秦家崗站正式改名為哈爾濱站。
1904年,第一代哈爾濱站站房竣工投入使用,是當時中東鐵路線上兩個一等站其一。據《哈爾濱站志》載,哈爾濱站建站之初,客流量並不大,每天開行客車6對,混合列車3對,日均乘降旅客185人。
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爾濱站一站臺,被朝鮮愛國人士安重根刺殺,震驚世界(2014年10月19日,在哈爾濱站前落成並開放安重根義士紀念館)。
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任命朱子明為軍事代表,接管哈爾濱站。
1955年,哈爾濱站站捨第一次擴建,將原有行李房舊倉庫拆除,修建了一座736平方米的售票廳,並將原小售票廳改為候車廳,改善了候車室條件。
1960年3月,隨著哈站旅客運量不斷上昇,老站捨拆除。同時,新站由主樓、東翼、西翼三部分的大型現代化站捨組成,規模和外形都近似北京火車站。但後期由於資金緊張,工程停工。
1972年,哈爾濱站進行第三次擴建工程,候車室面積增加一倍。
1982年,擴建站臺、站捨和行李房。
1988年,哈爾濱站開始進行第四次修建改造,新建主樓,興建了與防洪紀念塔遙相呼應的半圓弧環狀雨搭。
1989年10月1日,哈爾濱新站捨全部建成。
1999年,為配合哈大電氣化鐵路工程,哈爾濱站經歷了第五次改造——站場改造及新建高架候車室,使發送旅客能力提高一倍。新站捨大於1904年的老站捨近16倍。
新哈站南站房計劃今年底投用
2017年4月初,為解決列車接發能力不足、候車室滿負荷運轉等問題,哈爾濱站進行主站房拆除改造工程,這裡將繼續建設哈站南站房,計劃在2018年年底投入使用。改造後的哈爾濱站將重塑百年前的風貌。新建的北站房(廣場)已於2017年8月31日投入使用,預計2018年底完成全部改造工程。
未來的哈爾濱站,將改造為國內大型綜合樞紐站,包括哈齊客運專線和建設中的哈牡客運鐵路和哈佳快速鐵路的始發站。同時配套改造東西兩個廣場,建設火車站周邊路網工程和公交地鐵換乘中心。哈站改造工程將分為南北廣場、地面廣場和地下廣場,建成後,預計南北廣場日客流量將達到10萬人次。采用上進下出模式,有效分散了擁擠的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