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小兒手足口病危害大 哈爾濱專家告訴你如何預防
2018-04-23 09:42: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衣曉峰 劉效姬 霍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23日訊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加強2018年重點地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預警通知》,同時通報,我國現已進入手足口病流行期,預計今年手足口病整體流行強度將高於去年。『我國手足口病已進入流行季的「快車道」,今年的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絕不可掉以輕心。』日前,黑龍江省中醫兒科學術帶頭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王有鵬教授在接受生活報記者采訪時,就目前手足口病的發病現狀、臨床表現以及預防措施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小兒手足口病危害嚴重

  據王有鵬介紹,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曾出現多次大范圍爆發,呈季節性流行與全年散發的流行趨勢,且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此病的發生和流行受多種因素影響。

  作為由多種腸道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病,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多以發熱,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現皮疹或?疹,口腔粘膜伴發?疹或潰瘍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嗜睡、意識改變、嘔吐、肌陣攣、肢體無力、肢體抖動等。此外,年齡較小的兒童更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加重等。王有鵬介紹說,根據歷代中醫古籍,並沒有本病的專門記載,但可結合手足口病的發病原因、特點及癥狀表現,將該病歸屬於『溫毒』、『時疫』、『濕溫』、『風溫』、『斑疹』、『疫疹』、『疫毒』等范疇。依據多年臨證經驗,王教授主張本病病因為感受手足口病疫毒時邪,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髒,且考慮現今小兒多飲食不節,致使心脾素有濕熱內蘊,外邪加之內因,使得濕熱疫毒不解而發病。

  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多

  從臨床上看,手足口病傳播方式較為多樣,在人群密切接觸的環境下,可通過唾液、?疹液、糞便等污染的皮膚、物品等造成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經由飛沫傳播;若接觸了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能感染。那麼,手足口病有何特征可辨,是否可怕?

  王有鵬告訴記者,患兒一般在出現口腔潰瘍後1-2天發熱並有特征性的病毒性?疹。在年長的病兒中,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較典型,但是2歲以下幼兒以非典型更為常見。在本病流行期間,家長若是觀察到患兒突然流涎、哭鬧等需格外警惕並及時就醫,大多數孩子預後較好,但少數病例可致腦炎、腦膜炎、心肌炎和神經源性肺水腫等,特殊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則較迅速。

  目前,西醫針對手足口病主要予利巴韋林、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及乾擾素等抗病毒及對癥治療。中醫各家則是主張因人而異,辨證論治。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在生活習慣方面:孩子外出活動、排便、接觸他人分泌物後,以及用餐之前,都必須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並擦乾,杜絕吮吸手指等壞毛病,這是預防該病的第一道防線。此外,家庭看護者在接觸兒童前也要注意衣物及手部的消毒,同時要定期給患兒經常接觸的東西(包括餐具、玩具等)及房間徹底消毒,對於兒童的物品應單獨放置,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要加強小兒身體素質的鍛煉,建議家長在氣候舒適時,帶孩子多到人流較少的地方曬太陽,並進行散步、慢跑等適量的戶外運動,增加兒童免疫力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2.在環境衛生方面: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和傳播,雖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為特定的季節最為高發,此時期因季節的階段性特點,致使毒邪強盛,應加強在本時間段內的健康宣傳教育,樹立家長正確的疾病觀,消除恐懼感。此外,特別是在本病流行期間,需注重環境衛生,保證室內清潔、通風,減少兒童到公共場所的次數,尤其是人群密集區域。如在必要外出時,應給予孩子帶口罩等防護辦法,以減少兒童患病幾率。

  3.在兒童飲食方面:平日應避免兒童食用涼、辣、油膩等食物,不飲生水;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宜減少兒童肉類及甜食等的攝入量,多吃粗糧和蔬菜,以減輕脾胃負擔,注重固護胃氣,以維護體內正氣。

  4.在疫苗接種方面:臨床上以5歲以下手足口病患兒多見,應將該年齡段兒童作為重點防控對象,提高家長對小兒手足口病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及防范意識,以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染率。應考慮將此年齡段兒童推薦為接種手足口病疫苗的重點人群。

  試試中藥小方劑

  中藥漱口方:金銀花10克,荷葉、板藍根、桔梗各5克,加水煎藥汁漱口;

  針對體質平和兒童的預防藥方:金銀花、板藍根各10克,菊花、竹葉各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少量頻服;針對體虛易感兒童的預防藥方:黃?10克,防風、炒白術、板藍根各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少量頻服。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