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24日訊 慰安婦制度是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強迫各國婦女充當日軍士兵的性奴隸、並有計劃地為日軍配備性奴隸的制度,是日本法西斯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兩性倫理、違反戰爭常規的制度化的、無可辯駁的政府犯罪行為。這一歷史事實在我省檔案館檔案中有明確的記載。
據省檔案館專家聶博馨處長介紹,在對日偽檔案翻譯整理過程中,在日偽警務廳、國境警察隊的檔案裡,發現了有關侵華日軍在綏陽設立慰安所的檔案。
聶博馨說,黑龍江檔案館館藏的綏陽縣(綏陽鎮)設置慰安所的檔案向世人揭示了侵華日軍在佔領區中蘇邊境設置慰安所的過程。
1941年12月11日,偽綏陽國境警察隊寒蔥河隊隊長上報給偽綏陽國境警察隊綏芬河隊長的一份報告裡,記載了在綏陽縣開設日軍專用鮮人料理店(慰安所)的情況。
綏陽地區開設日軍部隊專用料理店(慰安所)在當地引起一定的反響,特務警補高山明根給綏芬河國境警察隊長的報告裡提到『最近軍方通過在朝鮮各地的警察署及憲兵隊招募有意願在滿洲開設專門接待軍隊的料理店經營者。出乎意料應招者相當之多,軍方將這些應招者指派至滿洲各地』,報告內容雖然是收集到的情報,但從側面可以證明開設日軍專用料理店(慰安所)是由日軍操控的,經營者由日軍選定,屬於軍督民辦的形式。
慰安所經營者由日軍選定
營業時間『夜間十二時止』
慰安所基本情況
開設時間:慰安所開設於1941年12月9日。
開設位置:場所設在綏陽縣寒蔥河區南天門第二六三二部隊官捨內。
經營者:岩村憲繁,該人原籍是朝鮮馬山附壽町六八,當時住在綏陽縣寒蔥河區南天門。
慰安婦人數:該慰安所有十三名慰安婦。
慰安婦來源:在計劃開設的文件裡講到,這些慰安婦是從朝鮮募集的二千名日軍大陸派遣部隊專用慰安婦中調集而來的。
經營方針:南天門駐屯花田部隊監督管理該慰安所,慰安所的經營方針為『下士官及士兵可娛樂三十分鍾,將校則為一小時』,同時規定了營業時間截止到『夜間十二時止』。
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發展
◎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確立,一般而言,可追溯至1932年初的『一二八事變』。當時,大批侵華日軍抵滬,日本陸軍在上海設置『慰安所』,並在長崎縣征募慰安婦,同年4月,第一批慰安婦抵達上海。
◎日本海軍征召慰安婦,則較日本陸軍『領先一步』。至1934年,日本海軍在上海已開設20餘家慰安所。
◎日軍在上海成立慰安所後,又以近乎相同的模式,在中國東北地區展開。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更為積極地推動慰安所的設置。
◎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慰安所已擴展至亞洲各地。
日軍慰安所4種類型
第一種:軍隊直接設立的固定慰安所。這種形式最多,其主管者從方面軍、師團、旅團到聯隊、大隊甚至警備隊或小隊都有。當軍隊轉移時,他們便帶著慰安婦共同行動。
第二種:日僑民營的慰安所。這種由日本僑民在軍方支持下開設的『軍督民辦』的慰安所,數量也不少。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一些妓院主帶領妓女來到中國東北,在關東軍周圍設立大量的『料亭』(供將校使用)和『游廓』(供士兵使用),形成駐地的『花柳街』。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這種花柳街推廣到中國和亞洲各地。
第三種:由日軍指定使用的民間妓院形態的慰安所。這類慰安所多是漢奸、朝奸受日軍指令在當地建立的,除日軍外,一般的日本人也可以利用。
第四種:軍隊或民間經營的流動式慰安所,有設在火車、卡車和輪船上等多種。
檔案證實
日軍慰安婦制度
有力回擊
是商業行為的謊言
據聶博馨介紹,這是我省首次在省館歷史檔案中發現的慰安婦檔案,2015年被收入第四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日本政府為防止國家形象受損,一直處心積慮地掩蓋其實施的慰安婦制度的罪惡事實。由於慰安婦制度具有隱秘性,加之日本軍隊與政府刻意銷毀相關資料,現留存的文獻材料相對較少。黑龍江省檔案館館藏的慰安婦檔案,揭露了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綏陽縣(現綏陽鎮)等地設立慰安所的歷史真相,這些檔案證實了日軍確實普遍推行了慰安婦制度,慰安所的開設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日本軍方行為,有力回擊了日本右翼勢力有關『慰安婦是商業行為,與日本政府及軍隊無關』的謊言。
從檔案中可以看出
綏陽地區設立慰安所的情況:
1.慰安所設立的形式為軍督民辦,監督機關為南天門駐屯花田部隊。
2.經營者來自朝鮮。
3.所謂的『女招待』也都是從朝鮮『募集』而來。
4.由軍隊提供經營場所。
5.透露出僅僅一批從朝鮮『募集』的女招待就達2000人,數目驚人。
6.檔案中明確表明,所謂的鮮人料理店,就是日本軍方設立和指定的專為軍人服務的慰安所。省檔案館公布的慰安婦檔案,是目前國內發現的證明慰安婦制度是日軍軍事附屬制度的政府犯罪行為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