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訊(記者 許諾)近日,黑龍江85歲老人蘇魁創作完成了回憶錄《越回憶越美》,他回憶了年輕時期曾在大興安嶺擔任踏查尖兵期間,參加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5年時間的創作,最終以10萬字的紀實文字呈現。老人說,『這是一個有故事的黑龍江,我們的省份有著無窮的文化魅力,有歷史積淀,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寫出來。』回憶錄裡,蘇魁將黑龍江以及大興安嶺的歷史變遷娓娓道來。
『建國之後,國家要規劃修鐵路,就組織了我們到大興安嶺,圍繞著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尋找交通布局,在林場裡建設網點。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大興安嶺所有的坐標都勘察清楚。』85歲的老人說起這些時,雙眼有神,好像回到了年輕時,他不由自主的向記者講述了大興安嶺的歷史,將時光帶回1957年夏天。『那時森林是原生態的,人煙稀少。五十年代初期還沒有邊防駐軍,我們幾個人員組成了踏查隊,我擔任踏查尖兵。』蘇魁說,他們乘著專用船向黑龍江上游一路逆水航行到了大興安嶺,經過漫長行程,到達了鑲嵌在密林的腹地。

1955年,蘇魁(2排左3)與戰斗英雄合影。圖片由本人提供
五十年代初的大興安嶺,落葉松、白樺樹密密地覆蓋著群峰,莽莽蒼蒼,林子裡有傷人的動物,山裡的情況極為復雜。八月份裡大概有一周左右的時間是『不夜天』,晝夜幾乎一樣,就連夜間也有足夠的光線看報紙。而冬季,大雪封山,立即變成銀白色的世界。白天短、黑天長,最高氣溫是零下20多度,最低氣溫到過零下55度。就在這樣一個條件下,蘇魁等人開展了踏查工作。
迄今讓蘇魁仍難以忘記的場景是,1958年冬天,他到達大興安嶺固其固村落後,行李還沒運到,大興安嶺當時最低溫達到零下55度,而他只有一件皮猴大衣(風帽連著衣領的皮大衣或這種式樣的人造毛、呢絨做裡襯的大衣),腳穿齊克密(?子皮做的鞋),就這樣挺了十幾天。沒有電、沒有交通工具,除了土豆,沒有其它蔬菜,蘇魁大部分時間用黃豆泡菜度日。
夜深了,大興安嶺的深山老林裡亮起了一束束燭光。盡管踏查工作很累,蘇魁和戰友們趁著夜色聊聊天,或看看報,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些事情,有時乾脆往木板床上一躺,僅幾分鍾後便鼾聲如雷。
如今回憶在大興安嶺踏查的往事,蘇魁說『雖然很苦,但是越憶越美』。『我在森工系統的八年,是我最寶貴的八年,我把青春獻給國家森工建設,無怨無悔。』

蘇魁(前排右1)與當年森工老同事在一起。圖片由本人提供
退休後的蘇魁掌握森工系統的工藝流程,更體驗了開發大興安嶺踏查的艱苦歷程,在艱苦環境中得到鍛煉。最終,自己選擇了重走技術的道路,在森林鐵路的建設以及森工生產地的勘察、規劃、選址等技術上提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