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大興安嶺科技創新助力興林護綠
2018-04-29 16:13:3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捍江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9日訊 4月的興安春寒料峭,山陰處仍有積雪。一大早,加格達奇林業局白樺林場的資源管護外業人員准時進山開始每天的巡護工作,他們的手機上安裝了LOCUS定位軟件,據林業局宣傳部的同志介紹,應用了LOCUS定位軟件後,有效地解決了管護工作的難度和節省了不少時間,這個軟件幫助管護人員在巡護中記錄路線軌跡,查看林班、管護邊界。如發生林政案件,管護人員可以進行定位調查、測量面積,使用手機、照相機進行拍照,使管護調查工作變得簡單易行,數據真實可靠。這是高科技在大興安嶺森林資源管護中運用的一個典型事例。

  科技應用為資源恢復提供動力

  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年間,高科技廣泛運用於大興安嶺的森林管護、營造林、防火以及森林生態食品、生物醫藥、森林碳匯、水經濟和綠色礦業等多個領域,極大地促進了森林資源恢復和產業轉型。

  據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總工辦主任王雪松介紹,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地區科研人員就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需求,開展了森林頂級群落恢復、生態脆弱區保護恢復、瀕危珍稀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西伯利亞紅松造林等專項研究。

  西伯利亞紅松引種、造林及推廣效果很好。目前,大興安嶺西伯利亞紅松引種育苗和造林試驗,已形成一整套符合我國高緯度寒溫帶地區的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催芽處理技術、播種育苗技術、造林技術、嫁接技術等。『「苗木保鮮袋」、「容器杯育苗」、「人工直播」等技術,在營造林工作中的推廣使用,使苗木遺傳品質提高10%,成活率提高10個百分點。』大興安嶺地區營林局造林科科長楊菲說。

  森林病蟲害被稱為『無煙的火災』。走進大興安嶺地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有害生物標本實驗室,記者看到數百種有害生物標本排列有序,幾名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操作各種實驗。這家單位工作職責是防治森林病蟲鼠害及有害植物,保護森林資源和綠化造林成果。副站長盧旭弘介紹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他們對松毛蟲、天幕毛蟲、蛀乾蟲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進行科學防控,有效地控制了有害不成災,確保了綠化造林成果。

  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森林面積的增加,提高森林覆蓋率,確保森林面積蓄積穩步增長。來自大興安嶺地區營林局的數據顯示,『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全區共計完成人工造林110.34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91.8萬畝,補植補造180.13萬畝,封山育林275.6萬畝,中幼林撫育3194.4萬畝,四旁植樹及城鎮綠化大苗、大苗造林897.4萬株,義務植樹2177.29萬株。

  高科技成森林防火『尖兵』

  衛星通訊指揮、無人機、林火監控系統、全道路森林消防專用車……使大興安嶺森林防火隊伍的裝備呈現出多樣化、智能化等特點。

  加格達奇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劉洪昌說,林業局施業區面積96萬多公頃,目前,設立防火視頻監控點33個,在局防火指揮中心『遠程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拼接顯示大屏幕上監測實況一覽無餘。防火期間,防火隊伍還配備無人機、全道路運兵車、衛星應急無線電通訊車以及定位導航設備,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火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時間撲滅。

  『這幾年,我們的瞭望設備由最初的25倍單筒望遠鏡更換成了750倍的遠程電子監控設備,監測半徑也由20公裡達到30多公裡,實現瞭望無死角,在千裡之外的林業局防火指揮中心的電子屏幕上,工作人員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施業區內的監控畫面,這極大地提高了防火能力。』加格達奇林業局第16號防火瞭望塔暸望員王文玖說。

  像王文玖一樣的防火瞭望員通過瞭望及時發現了多起森林火情火警,因早發現早報告,均被迅速撲滅,沒有釀成大災,將資源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近年來的瞭望工作,王文玖還悟出了瞭望員互望方位角的計算方法,並把這個方法向林業局防火指揮部的領導做了詳細的匯報,成為林業局瞭望員培訓班上的一個課題。

  高科技成為大興安嶺森林防火的『尖兵』。記者了解到,由於在高科技方面狠下工夫,使林區在森林防火中做到了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及時處置、及時撲滅、及時查處『五個及時』,2017年全年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特別是秋季森林防火實現了『零火情』。

  林下經濟技術提昇產業發展

  產業轉型也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的一項內容。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總工辦主任王雪松說,主伐全面停止後,農林科學院確定小漿果、食用菌、北藥、馬鈴薯、有機農業等重點研究學科,集中力量開展科研工作,同時加大對縣區局的科技服務力度,以產學研結合作為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切入點,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走出了一條科學技術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的發展之路。

  他們依托本區豐富的藍莓資源,通過提高野生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開展人工品種栽培以及選育耐寒品種三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把野生藍莓產量提高至原來的二倍。掌握了藍莓組培、扦插快繁和生根技術,篩選出適合栽培的優良品種並總結出配套的人工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於生產。選育出可自然越冬的優良無性系品種『紫水晶』,已通過黑龍江省品種認定,並在新林林業局推廣12000株。

  馬鈴薯科研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利用馬鈴薯脫毒技術、選育新品種『興佳2號』成功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已在湖南、廣東、福建和廣西等南方省份得到大面積種植,累計推廣面積20萬畝。目前,優質種薯遠銷全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推廣脫毒馬鈴薯150萬畝,產值達81億元,畝增產1000斤,畝淨增效益1000元,累計增收13.5億元。

  科技創新助力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20年間,大興安嶺生態保護成效明顯,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轉中有穩、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發揮著祖國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

  行署資源局提供的一組數字清晰地展現出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全區林業用地面積達到810.26萬公頃,較天保工程實施初期提高了43.3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703.29萬公頃,提高了54.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4.21%,提高了6.56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5.85億立方米,提高了0.73億立方米,實現了森林資源蓄積、面積和森林覆被率的恢復性增長。目前全區已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35處,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66.34萬公頃,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的大興安嶺寒溫帶自然保護區群。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