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12日訊 2008年5月16日, 26歲的李興與田苗苗等共5名志願者,作為黑龍江省義工聯盟救援代表奔赴汶川震中地區。出發前的三天時間,通過QQ群,李興募集到近六噸愛心物資,在愛心貨車司機的幫助下,一行六人,將龍江志願者最真誠、實在的問候送抵汶川。十年後,同樣是在5月, 36歲的李興回想那段時光,感慨萬千……
龍江5位志願者震中救援區服務7天
2008年5月16日,李興等5名志願者一路向南,於20日抵達汶川。
回想當年在救援區服務的7天,李興刻骨銘心。他介紹,當年只有13歲的志願者郭繼鵬,是團隊中最小的志願者,在搬運物資、幫助搜救的過程中,因為突然倒塌的廢墟,膝蓋被砸傷。『早晨幫助下發物資,白天一般幫扶救援,從大山上、廢墟裡找到有生命體征的人,再由四人一組的志願者手抬肩扛下山,有時恨不得飛起來,因為快一分鍾,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夜幕降臨,回到救援區,還要疏導大家躲避餘震,每天只睡三兩小時,甚至24小時在崗也成為常態。』
志願者收養災區姐妹 如今進川大讀臨床專業
當時,有一對11歲的汶川雙胞胎姐妹,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為了讓小姐妹健康成長,李興和田苗苗等志願者辦理了領養手續,帶她們返回哈爾濱。
日前,在李興的幫助下,記者采訪到小姐妹的養母李女士。李女士介紹,小姐妹正式來到新家庭後,像小刺蝟一樣,抱團取暖,又孤立他人,『剛來我家時基本不說話,從來不主動要求什麼,眼神裡充滿惶恐,看得我很心疼。』李女士一家愛好戶外運動,於是就時不時地帶著小姐妹到大自然釋放天性,野營、戲水、摸魚、拾柴、做飯,一來二去,孩子們漸漸開朗起來。
李女士介紹, 2011年的母親節,小姐妹親手做了手工花卉送給她,並深情地喊了一聲『媽媽』。提及此事,李女士格外動容。十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小姐妹在李女士一家人的關愛下健康成長。如今,小姐妹在四川當地政府的政策照顧下,就讀於四川大學臨床專業。記者在采訪中,許多參與當年救災的志願者都表達了同樣的心聲:十年前的那段日子,是生命中重重的一筆,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和過去說再見,和未來說你好,當下是最好的安排,珍惜當下,我們是最幸福的人……
黑龍江志願者徐飛見證震後重建全過程 說一口流利四川方言
聽廣元市工商聯調宣部部長徐飛說起這座城市的發展,你一定以為他是地道的四川人,其實他是哈爾濱人。當年參與地震志願服務後,他選擇留在當地,轉眼間十年時光匆匆而過。
徐飛的老家在哈市賓縣農村,他從小就很獨立,勤工儉學讀完了大學。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徐飛來到劍閣縣白龍鎮災區。十年後,回憶起那些日子,徐飛依舊記憶猶新。他說,在白龍鎮的一年時間裡,自己一直住在板房裡,餘震不斷,有時正在夢中,突然感覺板房在毫無規律地劇烈顫動,『後來待久了,也就慢慢習慣了。
』轉瞬已10年。徐飛現在已經是廣元市工商聯的調宣部部長。『在一年的志願服務中,我真切地體會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覺得跟回老家相比,這裡的鄉親更需要我。』如今,已經能說一口流利四川話的徐飛,從不後悔自己當年的選擇,十年間,他先後在劍閣、青川、廣元等多個城市工作過,見證了災區震後重建的全過程。
『我每天都投入到當地振興發展工作中,這裡的醫院全部是三甲醫院,學校全部有塑膠跑道,公路全部是高等級標准……』說起現在的廣元,徐飛如數家珍,他說廣元正開發旅游業,這裡每個人的精神面貌都很飽滿,他要在這裡乾出一番事業,為這個蜀道名城盡一份力,做一個驕傲的黑龍江人。
黑龍江志願者孫鳳鳳暴雨中背出七旬老人 現在擁有幸福小家庭
10年前, 23歲的孫鳳鳳是我省黑河學院的一名大四的學生;如今,她就職於四川省廣元市公安局。地震,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11日,記者聯系上當年參與地震救災的龍江籍志願者孫鳳鳳,她為我們講述了當年那段難忘的經歷。
『如果沒有那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我現在肯定就是黑龍江的一名人民教師了。』孫鳳鳳回憶,當時自己聽說災區學校缺少教師,而自己學的正是師范專業,於是就聯系了團省委,來到了我省對口支援的劍閣縣。
『家裡人肯定不同意啊,當地餘震比較多,一個女孩子會有危險。』孫鳳鳳講,那時自己年輕氣盛,熱血沸騰,並沒理會家人的意見。
當時,同事告訴她,每天要在辦公桌上放一個半瓶的礦泉水,看到水瓶晃動時要趕緊逃生。『大地震後餘震不斷,起初我見水瓶晃動就開跑,後來就習慣了。』鳳鳳說,好在自己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她的工作就是去受災嚴重的地區送物資。在地震中,劍閣縣雖然人員傷亡較少,但房屋基本都被震塌了。正值夏季,山區雨水量非常大,鳳鳳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和志願者趟著泥水找到一戶老大娘的家,老人已經70多歲,行動不便,由於人手有限,瘦小的她只好把老大娘從屋裡背出來。
災後重建需要大量的人纔,而且在一年的工作中,孫鳳鳳和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當政府補錄公務員時,她報了名,被蒼溪縣公安局錄用,後來調到廣元市公安局,還擁有了幸福的小家庭。『面對自然災害,我們或許渺小,但我們團結一心,下一站就是曙光。』孫鳳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