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化市北林區科研人員正在培育馬鈴薯種薯。苗得雨 攝
黑龍江日報5月15日訊 『今年,我們鑫諾瓜菜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7500畝,新增辣椒品種6個,其中蘇椒5號300畝,都是長沙、江浙的訂單種植。』4月25日,北林區鑫諾瓜菜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潘仁國一邊查看苗情,一邊向記者介紹備春耕情況。鑫諾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北林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合作社,也是『北菜南運』的核心基地。這兩年,按照北林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合作社本著發展新特名菜為宗旨,強力推進品質提昇和科技種植。
記者在綏化市了解到,為了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農業農村的系列部署,全面落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意見要求,綏化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有效供給為目標,深入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圍繞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努力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趟出新路子,取得新成效。
圍繞『三品』建設 調整優化結構
圍繞『品質、品種、品牌』建設,綏化市積極引導農民緊跟市場需求調優調順農業結構。在種植結構上,全市兩年調減玉米面積440萬畝;增加水稻18萬畝、大豆246萬畝、雜糧雜豆25萬畝、蔬菜等經濟作物面積增加95萬畝。鮮食玉米由不足20萬畝,增加到45萬畝,今年可超過60萬畝。
在品種結構調優上,每年制定下發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指導意見。重點推廣優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高蛋白、高油、特用大豆品種;適宜機械化收獲、高淀粉等加工型玉米品種;甜糯、青貯玉米和高淀粉、加工專用馬鈴薯品種。全市建設重點新品種展示示范區10個,示范推廣新品種60多個。
在調優品質結構上,綏化圍繞延伸玉米產業鏈、提昇水稻價值鏈、拉長蔬菜效益鏈方面做文章。推廣標准化生產技術,搶農時、強管理、防病蟲,生產市場需要的優質特色產品。目前,全市優質專用大豆種植面積在95%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在98%以上,粘、甜鮮食玉米面積達到45萬畝,佔全省36%。玉米越區種植比重由30%下降到5%左右,糧食質量明顯提高。
在提昇品牌影響力上,綏化突出『寒地黑土』核心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入實施『寒地黑土+』系列農產品品牌戰略,域內150家企業和合作社使用『寒地黑土』區域公用品牌,產品40餘種。促成與北京六必居、京糧集團等『雙品牌』合作。
實施『黑土保護』行動 加快綠色發展
『寒地黑土』是綏化的第一優勢資源,為保護和培育好這一寶貴財富,讓其生金長銀,綏化市多管齊下、持續發力。
實施流域治理行動。綏化在全面落實四級河(湖)長制的同時,謀劃推進十六道崗水庫。加強肇蘭新河、呼蘭河、通肯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造地插柳、固土插柳8萬畝。總投資38.52億元的閣山水庫完成投資28.45億元。
實施黑土保護行動。通過落實深松整地、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保護措施,已建成有機農場25個、生態高標准農田720萬畝。『三減』面積760萬畝,佔全省1/4。全市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22萬畝,海倫今年整市推進黑土地保護項目。
實施平原綠化行動。通過完善農防林防護體系,綏化農防林庇護率已達85%,基本農田保護率全省領先。通過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綏化已營造環城林5100畝,推進圍村、圍園、圍宅等村屯綠化5857畝。環境的改善,為綏化綠色有機農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全市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20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42%;有機食品認證面積25萬畝,創建國家級標准化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6處、面積890萬畝。
強化『三產』融合 深耕產業驅動
圍繞『1+2+3』三產深度融合,綏化市全力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努力打造千億級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業。記者在綏化了解到,綏化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1戶。其中,國家級6戶,省級69戶。主要農產品加工能力已達1511萬噸,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558億元。
為了讓傳統農區煥發新活力,綏化向延伸產業鏈要效益。拉長大宗農產品深加工鏈條,引進新和成投資70億元生物發酵產業園和京糧集團100萬噸、象嶼集團150萬噸、國投集團180萬噸等多個大型玉米深加工項目。幾個項目投產後,玉米加工能力可達千萬噸。使玉米加工成品也從傳統淀粉、酒精、飼料級氨基酸向輔?Q10、天然蝦青素、β-胡蘿卜素等各種維生素及高端氨基酸等生物產品延伸。
向提昇價值鏈要效益。按照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要求,綏化大力加快農產品營銷步伐。『五谷雜糧下江南』行動,綏化市的10支大篷車隊伍走進發達城市67個,銷售農產品66萬噸,簽約額達58.8億元。中國綏化鮮食玉米大會、慶安綠色有機水稻文化節暨大型O2O訂貨會,簽約金額達10億元。依托與省農委一道培育黑龍江大米網、寒地黑土E購平臺等移動端平臺,有效推行線上眾籌、私人訂制等新模式。推廣『庭院經濟+』,培育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