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訊 今年,是大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
日前,記者在市農委獲悉,今年大慶市在10個鄉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整體預計投入資金6.79億元。這些投入的資金來源於市級計劃投入、縣區計劃投入、農民自籌及吸引社會投入。
我市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項目主要內容有: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農村旱廁改水廁項目、產業發展類項目、村屯巷道建設項目和其他基礎建設項目(文體廣場建設,村屯綠化、亮化、美化項目,安全飲水、自來水入戶等項目)。其中,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和旱廁改水廁項目是『規定動作』,產業興旺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自選動作』。
秸稈綜合利用工程,是生態宜居裡的內容之一,到2022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以上。而此項工程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使秸稈有一個好的去處,農民不再一燒了之。
今年,我市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計劃投資5142萬元。通過秸稈還田,打包出地,基料、飼料化生產、青貯飼料種植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機質,實現秸稈源頭減量,切實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
目前,市農委積極協調對接省級政策,結合鄉鎮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安排,充分利用秸稈壓塊建站補貼政策。今年計劃建設壓塊站23個,申請已經報到省農委正在協調審批;計劃配套爐具8050戶。
改廁改圈工程,是生態宜居裡的又一項內容,到2022年全市所有鄉鎮建立無害化集中處理設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85%。
今年,我市計劃旱廁改水廁3371戶,預計需要投入資金2697萬元。其中,多的鄉鎮改造562戶,少的也要改造90戶之多。除了上述兩項『規定動作』外,今年我市還有兩項『自選動作』,就是在產業興旺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上也進行了投入。為了發展好農產品加工業,我市打造特色旅游業和開發民俗旅游文化景點等方式,拉動集體經濟增長,增加基層組織威信,為農村經濟社會安定,鄉村振興奠定物質基礎。農民,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如何增加話語權?我市給出的答案是,發展養殖業、特色種植產業,發展高標准農田項目,發展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增收,增強農民對抗市場風險免疫力,提高農產品質量。今年,我市計劃發展產業項目32個。肇州縣興城鎮大閣村村集體建設生豬養殖項目,計劃年出欄生豬4000頭,通過與大北農公司合作,利用企業生產經驗和銷售渠道,快速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收益。杜爾伯特縣一心鄉勝利村建設生態高產標准農田9000畝,開發以鮮食玉米為重點的綠色食品、健康食品、休閑食品生產。大同區林源鎮重點打造『林源生態小鎮72公裡自駕游』項目,挖掘資源優勢、突出農旅融合,發展休閑旅游,吸引游客帶動棚室采摘增收。
在農村,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我市相關縣區和重點推進鄉鎮全面整合資源,通過增加資金投入,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自身實際補齊短板。
在加大村屯道路和戶間巷道建設上,我市提昇鄉村居民住行環境層次,讓鄉村居民享受到市民生活品質。今年計劃修鋪村屯道路和戶間巷道242.6公裡。
今年,我市還將增加村屯綠化、美化、亮化覆蓋面積,強化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增強畜禽糞污處理能力。通過整合資金,加大投入,改善人居環境。其中,林源鎮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計劃購買垃圾清運車7臺,購買清掃車2臺,雪狼清雪車1臺套,全鎮設置垃圾桶700個,實現全鎮垃圾清運無死角,切實改善居住環境;杜爾伯特縣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東吐莫屯,打造蒙古族特色村寨,對87戶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屋頂噴漆繪圖,鐵藝勒勒車圍牆造型,整屯建設為蒙古族元素風格,打造成為生態美、環境美、村容美的鄉村民俗旅游景點。
據了解,我市依托現有基礎和發展潛能,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壓茬鋪開、滾動推進、考核問效』的原則,每年重點推進10個鄉鎮,其它鄉鎮同步做好實施准備和建設基礎,先行立標杆、後建促昇級,形成滾動發展、聚合效應,用5年時間,全面推進現代、富裕、文明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力爭走在全省鄉村振興發展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