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0日訊(記者 楊帆) 東北黑土雖然以自然肥力高而著稱,但由於人類近百年的墾殖及不合理的農田管理,導致黑土質量退化很快。如何能保育黑土地,達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當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是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心願。多年來,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俊傑奔走在龍江大地,從事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只為黑土更肥沃。

1984年出生的劉俊傑,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參加工作,從小學到取得博士學位到最後參加工作,一直是龍江培育的『土生土長』的科技人。
2014年他受聘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農學專業,科研方向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工作為主,近年來主要開展關於東北黑土區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地理分布特征及主要驅動因素研究、不同生態環境噬菌體群落結構分布特征和不同農田管理措施下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演替規律等相關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子課題及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子課題等7項科研任務。
劉俊傑說,通過對東北黑土區不同地力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和多樣性分布研究發現,高肥力土壤中微生物的種群豐度和多樣性也較高。這一結果的發現,預示著土壤肥力的提昇可以通過小小的微生物來完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分離培養出具有拮抗土傳病害和對根系有促生作用的微生物成為他工作的重點。在學科組王光華研究員的帶領下,經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獲得了在黑土中具有較強生存能力的功能微生物,同時利用先進的研究技術手段對這些微生物進行了『身份驗證』,已經明確了哪些微生物類群能夠培肥東北土壤。研發的微生物促生產品在黃瓜、水稻和小麥等作物的應用上發現其對作物的生長有很好的促生作用。
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最多、產量最大的省份,77個市、縣,大豆種植遍及全省。國家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利益驅動,大豆種植面積逐步增加,東北鐮刀彎地區單一玉米種植模式向大豆種植調整。東北區大豆連作必將提昇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針對大豆連作障礙的研究工作,對全省農業種植模式轉變具有迫切要求,大豆連作土壤pH的下降和微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是大豆連作障礙發生的主要作用因素。基於此,劉俊傑和他的團隊建立了外援添加物料來提高土壤pH、減輕土壤酸化的針對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劉俊傑說,希望通過他們的堅守,能夠將更多的科研論文寫在、用在黑土地上,促進龍江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