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22日電 彩色書架、階梯式座位、現代感十足的吊燈……在哈爾濱市平房區建橋社區的一處圖書館內,45歲的市民楊新民說,家門口就是圖書館,書很全,有時候他一天來兩回。
這座圖書館是哈爾濱市平房區今年打造的社區『益·圖書館』的一個縮影。『益·圖書館』通過對各社區舊有圖書館的場地和設施昇級、圖書資源互聯互通,把閱讀送到了群眾家門口,打通公共閱讀『最後一公裡』。
哈爾濱市平房區文體局局長周泉介紹,社區圖書館與群眾接觸緊密。但過去,傳統社區圖書館普遍存在館藏圖書資源有限、更新速度慢、環境空間不吸引人等情況,少數社區圖書館甚至形同虛設。
圖書館如何在社區『紮根』?平房區今年在建橋、通賓、新牧、和平4個社區探索建成『益·圖書館』試點。通賓社區新館書籍1萬冊,是舊館近兩倍。社區黨委書記張旭說,『益·圖書館』在社區圖書館層面實現了資源共享,可互調互送書籍,滿足讀者不同需求。
圖書館沒有的書,百姓還可『下單』,由政府購買。記者在2018年『你選書我買單』信息登記表上看到,目前已登記93本書名,內容涵蓋文學、歷史、音樂、法律等多個方面。圖書館將按季度分批購進這些書。
80歲的通賓社區居民王瑞生說,『益·圖書館』受到大家歡迎,他主動報名當了志願者,平時幫著擺擺書。『條件好了,服務更人性化了,進了這裡就像進了自家書房。』
責任編輯:王艷
熱點新聞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