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初夏時節,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兩年前走過的街路,記者一行再一次叩訪這座遐邇聞名的村莊——黑龍江南岸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
赫哲群眾清晰地記得兩年前的那一天:2016年5月24日下午,一場綿綿喜雨落下,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走進八岔村,使這個只有198戶居民的小村立刻沸騰了。

八岔村民在節慶活動中表演節目。
赫哲群眾還深情地記得總書記說的那些話:『我心裡惦記著每一個少數民族』,話語間充滿溫暖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更飽含殷切的期望與關懷。
時間飛逝,其情其景卻依然如在眼前;斗轉星移,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卻猶在耳畔。

八岔村新區全貌。
兩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赫哲人抓住發展機遇,以實際行動作出響亮回答: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走出一條超越自我的發展之路。
三江沃野上,不畏艱難的『莫日根』傳人正邁出鏗鏘前行的足音,書寫著赫哲人新時代的奮斗篇章。
人心思進八岔村人有股精氣神兒
依江憑原,地腴民豐。宜居宜游的八岔村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再次踏訪這裡,熟識的景象又一次映入眼簾。村口矗立著雕刻有寓意吉祥快樂的『烏日貢』字樣的廣場巨石;藍黃相間的成排樓房、乾淨整潔並安裝路燈的村主乾道路;農家書屋、休閑廣場成為村民們的最佳去處;傳習所中依然飄出清亮而繚繞空中的『伊瑪堪』……天地之間,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八岔赫哲族鄉幼兒園裡的孩子們。
這次回訪,記者急切地想更多了解村裡發生的變化。信步鄉間,每次遇到村民,都要上前詢問:『兩年裡,你們感覺到的變化是什麼?』村民的回答透著質朴和欣慰,『我參加了村裡的合作社,今年增收了!』『這不,村裡正在發展旅游嘛,我開了個家庭旅館。』『你們看到村東頭新開的那幾家飯店了嗎,我兒子說過一陣兒就從外面回來,就去那兒打工啦!』在這個知名度和美譽度漸響的村落裡,赫哲村民生活得有滋有味兒。
當然,變化不止於此。八岔赫哲族鄉黨委書記高學智告訴記者:『我們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投資完善了八岔赫哲新區、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了八岔中心校教學樓,提高了八岔村醫療衛生水平,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赫哲族群眾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話語間透著十足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總書記的關懷和囑托,激發了村乾部們帶領大家乾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再一次見到八岔村委會主任王洋時,我們發現,這位三十而立的赫哲青年比上一次接受采訪時曬黑了不少,村民們說,他整天在村裡忙。王洋說:『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凡是我作出的承諾、立下的「軍令狀」,我都要說一件、乾一件、成一件。』他說話的語氣和神態,透著一股子精氣神兒。

八岔赫哲族鄉中心校裡幸福的赫哲兒童。
正是因為有了乾部、黨員們的『頭雁』效應,八岔村人創業意識更強了。黨員李景山開辦了農機合作社,帶動12戶群眾一起發展生產致富;黨員尤雷開辦了莫日根魚鍋宴,把赫哲族餐飲業帶到了同江市區;黨員李秀江組建了勞務服務公司,組織帶動62戶農戶參與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增收;黨員尤俊宏利用農閑時間輔導村民薩滿舞,帶領赫哲群眾演出創收。
2017年,八岔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單位標兵,八岔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等稱號。
牢記總書記『共同發展進步』囑托,村裡的乾部、黨員們用實乾精神和行動,橕起了村民們穩穩的幸福。
青年人正成為未來美景的底色
『情系桑梓,心懷故裡』。對80後赫哲青年尤國柱而言,回鄉是一份情懷,更是一種使命。
『我今晚要加班整理赫哲族文化保護的材料,晚點回家。』臨近中午,尤國柱給正在傳習所學唱『伊瑪堪』的母親王秀雲送來熱騰騰的午飯,並告知晚上加班的事情,這是尤國柱每天必做的。傳習所的學員們都很羡慕王秀雲,『兒子回來工作是好啊,可以照顧你,多孝順。』
尤國柱大學畢業後曾留在省城哈爾濱,並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不過,家鄉的大小事情總是牽動著游子的心。尤國柱產生回鄉的念頭是在2016年,『我是從新聞裡得知總書記到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眾的消息,當時我心裡湧起滿滿的自豪感。』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回家做點事兒』的想法越來越強烈,而當時正是他在哈爾濱發展事業的上昇期。經過慎重考慮,尤國柱把回家鄉工作的意願告知父母後,便背起行囊踏上歸鄉之路。『回到八岔村的那一刻,就感覺像是船靠了岸,有了一種踏實感。』他回憶起當時的感受依然有些激動。
這兩年,尤國柱在鄉政府負責文化傳承和對外宣傳工作,雖然事情有些瑣碎,但他樂此不疲。他見證著家鄉這兩年欣欣向榮的變化,也為自己能成為建設家鄉的一名參與者而倍感自豪和欣慰。『這兩年,村容村貌變化了,生活更富裕了,幸福感更強了,這些都得益於總書記的教導和關懷。』說到這兒時,尤國柱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意。
昔日老人、孩子居多的村落,今日卻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八岔村創業。
八岔鄉政府宣傳乾事於東莞,是2017年選調到八岔鄉的。小於是大連人,對於水有著獨特的情結。她告訴記者,八岔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吸引她的是這裡優質的生態環境和乾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來這兒不久,她便喜歡上了制作魚皮畫的手藝,她把親手制作的成品發到朋友圈與大家分享,還把制作過程拍成小視頻放在自己的視頻平臺上。小於希望自己能對傳播這門古老的手藝盡一點綿薄之力。
眼下,八岔村正成為一些青年人創業的熱土。2017年,80後的董建峰和妻子在同江市闖蕩多年,把積攢的『財力』帶回到八岔村,在天賜湖旁建起了飯店,純淨的湖水養出了肥美的魚和螃蟹,旁邊的養殖基地裡,既有溜達雞、溜達鴨,還有可供游客觀賞的孔雀和鴕鳥。多元化的經營,讓董建峰的餐館在開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賺到了自己十分滿意的收入。
身棲夢歸處,不負韶華年。八岔青年人正成為構築八岔村未來的靚麗底色,也是這個村莊發展壯大的希望所在。
更加緊密地織就赫哲族民生保障網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
同江,是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地。而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囑托,正成為同江市委市政府帶領廣大赫哲族群眾與全市人民一道奔小康的思想統領和精神動力。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江市重點圍繞蔬菜產業發展,建設了溫室大棚、冷藏房、烘乾房、冬儲窖等產業項目;圍繞糧食倉儲加工,建設了大豆精選車間、笨榨油廠、烘乾塔等項目;圍繞旅游扶貧,建設觀光采摘園等項目。據了解,所有產業項目均建立利益聯結分配機制。其中,在推進金融扶貧中采取『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入股分紅模式,共帶動2037戶貧困戶帶資入股分紅,實現每戶貧困戶全年保底分紅3000元。僅此一項,全市90%以上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金融扶貧政策的紅利。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近年來,同江市把赫哲族民生保障這張網織就得更加緊密。
——民族教育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爭取資金800萬元,在赫哲族鄉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標准化學校,配備了先進教學設備,全面改善了辦學條件,使赫哲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市財政每年為考入大學的赫哲族學生發放5000元助學金,保證了赫哲族學生大學就讀率。
——全面提昇醫療和社保水平。改建八岔鄉衛生院,改善赫哲族群眾醫療衛生條件,並實行新農合即時結報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建立了覆蓋少數民族鄉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60歲以上赫哲老人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實現了赫哲族群眾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兩個多月前,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赫哲族女青年劉蕾,身著艷麗民族服飾走上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通道』,向大家展示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和發展優勢。從外界反響中,她能感受到現在的赫哲族所產生的強大吸引力。『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同其他各民族同胞一起在脫貧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快。』劉蕾說。
今日赫哲兒女正在描繪一幅幸福安康的民生新畫卷,以堅實的足跡與各族人民一道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濃墨重彩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