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長勢預估收成農業生產『靠天』改『靠星』
訪東北農業遙感技術團隊帶頭人劉煥軍副教授
東北網5月23日訊(記者 姜輝)『以前種莊稼農民把種子種到地裡後除了定時噴噴藥、除除草,剩下的就得看年頭了,年頭好了就能多打一些糧食,要是趕上天災,很可能顆粒無收,我們團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發出了農業精准服務信息平臺,農民通過手機上的APP畫出自己的地塊,我們通過衛星定期監測他家的莊稼地長勢情況和土壤成分構成,通過總結什麼時間莊稼長得好、什麼時間莊稼長得差,土壤裡面什麼成分多了、什麼成分少了,指導他進行精細的田間管理,革新了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在哈爾濱開幕,記者日前到東北農業大學采訪了黑龍江省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東北農業遙感技術團隊帶頭人劉煥軍副教授。

東北農業遙感技術團隊帶頭人劉煥軍副教授。
50餘人團隊專攻農業遙感技術
在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內的遙感實驗室內,十餘平方米的房間內,七八名學生正在電腦前分析著五顏六色的數據,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土腥味。
『他們都是我帶的研究生,有碩士也有博士,還有20多個學生在樓上,我剛和他們一起篩完土樣,別看我穿著白襯衫手還黑著呢。』劉煥軍風趣地說。
『我們黑龍江省有著廣袤的土地資源,是國家的大糧倉,農業生產至關重要』。劉煥軍告訴記者,東北農業遙感技術團隊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組成,是一個以農業信息精准服務需求為驅動力,以遙感技術為基礎,融合植物營養施肥、植保、育種、耕作栽培、生態、環境、氣象、地理等多學科的專業團隊,目前共有成員5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6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29人。
衛星遙感讓種田數據化精細化
『衛星應用目前大體分為定位、通信、遙感三方面。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已經很深入,目前可以監測到地塊的土壤的有機含量、水分的信息,不同生長期的農作物的長勢、災害情況,通過相關的多層空間數據,可以對農作物進行精准管理分區,農民可以根據分區
的結果,針對不同的土壤條件、不同的作物長勢情況,進行定時、定點、定位、定量、定配方的精准變量施肥,這樣就可以減少投入、提高農民收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劉煥軍說,目前他們團隊已經在省內多個農場試點,初步實現了農作物精准管理分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除了服務農民,對於全省或者某些地塊,我們有多層的土壤數據和不同生長期的作物長勢數據,可以知道黑龍江省不同區域的作物長勢好還是差,再結合往年產量數據、氣候數據,綜合到一起就可以實現農業大數據生產管理。
衛星導航年會將促進黑龍江省農業健康發展
『我們可以為政府提供服務,6月份到10月份每旬的一個長勢監測,已經實現對農業保險公司關於黑龍江8000萬畝作物的災害監測,通過不同時期的長勢監測,結合往年的數據對比,在7月份就可以大體預估出黑龍江省整個農作物產量是多少,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不斷對產量進行校准,最終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一個客觀詳實的准確數據。遙感監測還可以服務於政府決策方面,比如說政府推行種植結構調整,那麼哪塊地調整了、某一縣市減種玉米多少、農業補貼發放是否全部給種植戶了,這些都可以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實現,這樣政府對農情長勢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劉煥軍告訴記者,他們是省內唯一一個研究農業遙感技術的團隊,省內相關政府部門及多家企業都是從他們這裡獲取農業第一手完整數據。
團隊成立近5年來,承擔國家級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8項,廳局級項目11項。獲得省部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發表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術報告與報紙論文200餘篇。
『本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在哈爾濱召開,會極大地推動群眾對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技術的認識,也會極大地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的健康發展,對黑龍江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會提供重要的技術手段。』劉煥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