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訊(記者 姜姍姍) 『北斗導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中國要建立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如果美國突然關了GPS,世界將會怎麼樣?』22日下午,『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軍民領域的最新成果及進展』講座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楊福鑫博士以一連串提問吸引了在場的30多位中學生的注意。

講座中談到,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意義、研究衛星導航海上高精度定位的意義和團隊在衛星導航海上高精度定位方向做的工作。『我國開發屬於自己的導航系統是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的,依賴其它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將使得我們受制於人。同時,相比於GPS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導航通信一體化的設計,不但可以告訴我們在哪,還能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國之重器,將服務於眾多國民經濟和國家戰略領域,上到航天器的對接,下到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的動力定位。由此可見,北斗系統作為中國制造的標簽,將成為帶動巨大經濟利益和戰略機遇的「助推器」』楊福鑫向學生講解。
會上,團隊的另一位碩士研究生信澤宇以《我的科研生活》為題,講述了自己通過團隊培養,最終獲得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的歷程。團隊的齊兵博士以《聊聊北斗接收機那些事兒》為題,分享了在北斗接收機的工程化方面的相關知識。
據悉,2015年之前,中國高端海洋裝備一直被外國壟斷,重大海洋工程、大型船只的衛星導航定位產品都是依賴進口,這就好比是自己的船,需依賴別人掌控方向。直到北斗海洋廣域差分高精度定位終端的成功研制,纔實現了中國大部分新型海洋測量船舶、海洋救撈船、大中型補給船和出口船舶等衛星導航系統由GPS時代轉換為北斗系統時代,中國的船舶終於可以由自己掌控方向了,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中國制造。
據介紹,哈爾濱工程大學衛星導航與控制技術團隊成立於2002年,開展精密衛星導航定位、深組合導航、衛星姿態控制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及裝備研制,並培養了大批的導航定位領域的優秀人纔,以服務於中國的海洋強國的建設。目前,團隊依托於中國第七代超深水鑽井平臺建設,突破星鍾和軌道產品生成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海上廣域高精度定位,保障了高精度定位的可靠性。在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之上,團隊自主搭建了北斗海上廣域差分連續服務系統,並完成定位終端研制,可以廣泛應用於動力定位、管道鋪設、搜救打撈等多個高精尖的行業,其獨特的單北斗工作模式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公司在該領域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