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訊(孫佳岩 記者 霍梟涵 編輯 王艷)23日,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召開全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2018年汛期,我省將從六方面入手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會議現場。
會議指出,我省作為全國高緯度的寒冷地區,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主要有四個特點,首先是誘發因素以降雨等自然因素為主,佔全省地質災害點總數的70%以上;其次,從地質災害隱患類型上看,以崩塌及泥石流為主,佔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60%左右;第三,主要發生在中東部山地丘陵區,佔全省地質災害點總數的50%以上;第四,主汛期地質災害多發,90%災害發生在主汛期,尤其受極端災害天氣增多等因素影響,我省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呈逐年增加趨勢。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02處,其中崩塌562處、滑坡30處、泥石流240處、地面塌陷163處、地裂縫7處。其中,重點防范地質災害隱患點172處特別防范點23處。
強化擔當,壓緊壓實防治責任。
各地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的巡查,制定預案,及時消除安全隱患。要明確地方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主體責任,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層層落實責任,細化落實措施。
提前安排,抓實抓細災害隱患排查工作。
要強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後復查工作。既要調查已確定隱患點的變化情況,也要調查是否出現新的隱患點。針對發現的重點隱患,組織專家開展諮詢會商、多方論證,必要時采取勘查等工程技術措施,確保一旦發現臨災前兆,能馬上采取防災避險措施。
綜合施策,切實做好重點區域的防治工作。
各地要加強對采空區、沈陷區的地質災害治理,做好處於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域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特別是中東部丘陵山區的市縣,要積極恢復生態,做好避讓搬遷工作,切實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統籌兼顧,全力做好預警預報的群測群防。
各級國土部門要與氣象、水利等部門要密切合作,使強降雨、水情等預報預警信息能夠迅速、及時、准確地傳遞到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廣大乾部和群測群防監測員手中,確保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進入應急狀態。要將群測群防納入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不斷強化群測群防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能力。
嚴格管理,突出抓好應急值班值守工作。
各級國土部門要強化值守,確保信息傳遞准確及時。通過抽查、暗訪、點名通報等手段,確保基層應急值守到位。接到災情報告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處理並上報有關信息。
多措並舉,全面開展災害防治科普宣傳工作。
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做到省、市、縣電視、廣播、網絡、報刊上有宣傳,危險區域有警示,要紮實開展『進千家入萬戶』宣傳活動,做好進村入戶宣傳,提高地質災害易發區人民群眾識災、防災、避災能力,使防治宣傳真正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