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薩裡大學訪問學生黃俊斌和來自非洲的諾埃爾正在進行試驗。
黑龍江日報5月26日訊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我國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省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和省內高校、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穩步提昇的雙翼,使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欣欣向榮,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布局不斷優化,目前基地已涵蓋動力裝備、現代農業、先進材料、航天海洋、健康環保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昇,為我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科技實力的提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強強聯手建設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平臺
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污染物處理及能源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由哈工大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發起設立,雙方科研人員共同致力於水中污染物的處理,同時提取污染物中蘊含的能量,同步實現了降低淨化成本和資源再利用。在這裡記者看到,各色的液體在高高低低的各類器皿中進行化驗,在實驗儀器不時發出的低沈聲音中,猶如演奏一曲多種顏色相互組合的多重奏。在實驗室,記者遇到了正在開展交流訪問的英國薩裡大學訪問學生黃俊斌和來自非洲的諾埃爾。他們正在研究的課題依托中英、中美等國際交流合作項目,開展廢水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捕獲、碳源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於將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利用生物轉化的方法合成乙酸,再將乙酸作為能源物質回用到污水處理系統中,從而實現了污水處理系統中碳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所在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經過近10年國際交流合作建設,2017年申報的『污染物處理及能源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獲得科技部認定,成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第四個通過認定的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立足優勢發揮對俄合作前沿作用
催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是依托黑龍江大學建設的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這裡吳偉教授帶領團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聯合開發新型聚乙烯催化。該項目通過合作研究及成果孵化相結合的辦法與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大慶化工研究中心合作,針對中石油大慶石化、錦州石化公司等分公司聚乙烯裝置對新型催化材料的實際需要、聯合俄羅斯科學院鮑列斯科夫催化研究所和中國石油大慶化工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填補了我國在釩系聚乙烯催化劑生產技術的空白,使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前該技術正在中國石油大慶化工研究中心投資2億元建成的中試裝置上開展聚乙烯催化劑的中試生產,目前已組織中俄雙方完成項目的中試工作,為大規模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我省21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有10家基地從事的科技合作與俄羅斯密切相關。
此外,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哈爾濱醫科大學日前也被科技部認定為示范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國航發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公司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及旋翼機傳動系統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多家國際企業開展國際合作,重點突出輕型航空動力、航空機械傳動系統及其相關衍生品的研發制造,將建設成國內一流的航空齒輪傳動系統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