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6日訊(記者 周秘)這面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支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質地為紅色綢緞,錦旗左邊縫有白色棉布旗褲,其餘三邊鑲有金黃色絲絨線穗。旗面貼有黃布剪成的仿宋字,上款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正中為『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10個大字。

1955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召開了第三屆團代會,中心內容是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8月,中共中央發出『廣大青年到農村,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北京市青年楊華、龐淑敏積極響應。8月16日,《中國青年報》等報紙在頭版頭條全文發表了楊華等5位青年的倡議書。一時間,在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引起強烈反響。倡議發出纔十幾天,北京的8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了墾荒隊。
經嚴格篩選,第一批由60名男女青年組成的全國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於8月23日成立。1955年8月30日,北京各界代表1500多人聚集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為我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舉行歡送大會。中國新民主主義中央委員會書記胡耀邦同志把繡有『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幾個金字的大旗交給楊華。下午6時,這支60人的墾荒先鋒隊出發前往北國邊陲黑龍江蘿北縣。
至1956年,共有不同地區的14批志願墾荒隊到達蘿北,隊員有2602人。1956年五四青年節時,青年墾區工委按照墾荒隊員的籍貫,為各隊命名,建立了北京、天津等8個青年集體農莊。北京墾荒隊命名為『北京青年集體農莊』,簡稱『北京莊』。
北京莊建在蘿北縣鳳翔鎮南10公裡的北山腳下,當年蓋起了七棟住房、一個大食堂、一個馬棚。經過一年的努力,開荒200公頃,生產糧豆14萬公斤,交國家7萬公斤,收入1.5萬元。至1956年11月,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到蘿北墾區參加墾荒的隊員共為213人。此後,這面錦旗一直伴隨墾荒隊走過漫長的創業道路。
1958年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到共青農場北京莊征集文物時,楊華同志想把珍藏在墾荒隊隊部裡的錦旗繼續留在隊部裡。博物館的同志回哈爾濱後復制了一件,將原件送回北京莊。楊華被文物工作者的敬業精神所感動,遂將這面錦旗原件捐給黑龍江省博物館。1982年,該旗撥交給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現收藏於東北烈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