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布力石頭河子經營所草莓采摘。

老爺嶺野生東北虎保護區發現虎蹤。

森工林區秋色。

已經結塔的林口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的人工紅松林。

林下雞養殖。
黑龍江日報5月27日訊 森工改革,從未停歇。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區『兩危』,到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從本世紀初木材采伐量的逐年調減,到2014年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我省森工林區的改革,正一步一步向縱深推進。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指出,龍煤、農墾、森工三大集團是黑龍江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難點所在,要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
總書記的囑托,銘記在心。
2017年6月20日,省委書記張慶偉帶隊調研我省重點國有林區深化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隨後,『國有林區改革專項領導小組』成立。同時,機構編制核定、成本測算與資金籌措、社會職能移交、社會保障完善、企業改制與集團組建5個工作推進組組建完成。全力、務實推動黑龍江森工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工作,全面展開。
2018年3月30日,省委關於森工改革的專項會議召開,確立了『分立分離』的改革總原則。省委書記張慶偉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引領,培強育壯主導產業,紮實推進森工改革,促進轉型發展,讓林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森工林區的體制機制改革,戰正酣。
春天的森工林區,萬物復蘇,生機盎然。
改革,正在讓這1009.8萬公頃山林,更加充滿活力與希望。歷史的實踐一再證明,唯有不斷適應新形勢、符合新要求的變革,纔是森工林區突破一個個發展瓶頸的金鑰匙。
強化責任全面改革
『重點國有林區改革事關生態安全大計,事關林區百姓福祉,事關振興發展全局』。
4月28日,省森工總局黨委第12次擴大會議強調,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勇於擔當,增強主動意識,聚焦重點任務,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分立和分離』原則,進一步深化改革精神的再學習、再宣傳,強化思想對標、責任對標、任務對標,以『政企分開』為突破口,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方向,穩妥剝離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5月13日,省委書記張慶偉在方正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考察林區產業轉型和森工改革發展情況時再次強調,要進一步認識森工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實好國家改革總體部署,精簡機構、提昇效能,加快林區產業轉型昇級,著力打造『兩座金山銀山』,完成好保護林區生態的歷史使命。要完善林區職工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受益度。要堅持『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按照風險可控、持續發展、長期受益原則,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5月15日,省森工總局第15次黨委會議進一步強調,森工廣大黨員乾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中央6號文件和省委『分立分離』的改革原則,把思想和行動凝聚到省委省政府對森工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的要求部署上,把職工群眾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攻堅克難,奮力完成新時代森工的改革發展任務。
森工改革,正緊鑼密鼓、全力以赴、穩步有序推進。
改革框架制定所需的管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職能人員分離的基礎數據,有著浩如煙海的工作量,涉及6大類、2249個機構、41837名在冊人員,每一個數據必須一絲不苟、核查無誤;改革所需的時間表、路線圖、框架圖,責任清單、人物清單、改革成本測算等等一系列數據,可謂『雲計算』……所有這一切,在森工人事、編制、勞動、財務、林產工業、改革辦等諸多部門的攻堅克難、通力協作、傾力付出中,終於化成一疊疊基礎資料,提交到了『國有林區改革專項領導小組』。
美麗群山綠色更濃
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是森工的頭等大事。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1006.8萬公頃;森林保有量878.1萬公頃、蓄積量9.5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89萬公頃;嚴禁開發24個自然保護區和4個國家濕地公園——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生態紅線科學劃定,83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後,森工林區正舉全區之力,力保生態成果、確保生態安全。
2017年9月24日,龍江森工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啟動儀式在林口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啟幕。按照省森工總局『以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為重點,打好生態建設硬仗』的總體要求,林口局堅持把生態保護建設當作第一使命,在試點項目經營中重點推進了溝系整體開發和林業科研成果孵化工作,相繼完成了目標作業面積12648.93公頃、蓄積250894立方米,作業小班2359個,完成批復任務達94.4%,全面完成了7000畝森林後備資源培育計劃任務,成為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唯一一家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
一枝一葉的背後,閃耀著一個又一個永遠銘刻在綠色豐碑上的光輝形象:西北楞經營所主任龐福利,苦乾6年營造了2萬畝人工林;刁翎經營所副主任劉文,拖著病弱身軀,連續5年帶領工人到大興嶺采集樟子松籽,做造林種子;建堂經營所黨支部副書記劉國卿,身患肝癌,仍帶領職工上山造林,直到生命最後一息;蓮花經營所副主任、革命烈士郭子元,面對盜伐林木的歹徒,用年輕的生命捍衛了森林資源的平安……
一山如墨半山畫,不知仙境是誰家。
坐落在綏陽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施業區內的『黑龍江老爺嶺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連接中俄國際生態廊道的重要紐帶,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為『汪清—琿春—綏陽東北虎保護第一優先區』。僅2016年,保護區內就拍攝到東北虎5次,東北豹17次,收集虎豹足跡、糞便等相關信息30餘次。根據累計監測結果判斷,目前綏陽林業局與俄羅斯豹地公園共享8只東北虎種群,有東北豹18只。瀕於絕跡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在這裡頻繁現身,顯示出了森工林區生態保護的魄力和成績。
產業更新活力釋放
2017年,森工『486』產業空間布局全面實施。
『486』產業布局即:4大經濟板塊的中部森林旅游經濟板塊、東部養殖經濟板塊、南部食用菌林藥經濟板塊、北部種植經濟板塊。8大種植的養殖、營林、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木材精深加工、綠色礦產、林藥、建築產業。6條產業鏈的以生態旅游、冰雪旅游和森林康養為主的森林旅游產業鏈,以堅果、漿果、食用菌、山野菜采集加工為主的森林綠色食品產業鏈,以油菜、冬小麥、紫蘇等高效經濟作物為主的種植加工產業鏈,以極寒地區毛皮動物和森林豬、森林雞、森林鵝、林蛙、冷水魚以及牛、驢等大牲畜為主的養殖加工產業鏈,以人參、平貝、五味子種植和野生藥材采集加工制藥為主的林藥產業鏈,以木材境外采伐初加工、境內精深加工為主的林產工業產業鏈。
2018年一季度,森工經濟運行總體向好,實現了速度質量的雙提昇。
從『砍木頭』到『賣風景』,彰顯了森工林區的發展活力。
在雪鄉的雪韻大街上,家庭旅館的業主周大姐一邊掃雪一邊和游客攀談:『今年的雪來得早,雪量也大,希望這雪下得再大點兒,游客會來得更多!』土生土長的周大姐和丈夫樊兆義,既是林區產業轉型的積極實踐者,也是受益人。他們2002年建起3個房間的小旅店兒,發展到如今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客房15間,可同時接納游客40多人。十餘年篳路藍縷,『中國雪鄉』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展成為享譽全國的冰雪旅游名片,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冬季最美旅游目的地等各項殊榮接踵而至。2017年,『中國雪鄉』共接待游客77萬人次,同比增長15.3%,正努力把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
黑木耳產業,是森工林區叫得響的富民產業。
聞名全國的綏陽黑木耳,就產自青山環繞、綠樹成蔭的一個個林場裡。在雙橋林場,全自動噴灌設備正在給木耳『喝水』,掛袋木耳大棚裡,恆溫20度、無死角攝像頭、全自動遮陰網,一應俱全。吊袋大棚的建成,擴大了黑木耳種植規模,以一個大棚掛菌包三萬袋計,可產木耳1500公斤,比過去翻了好幾番。雙橋子黑木耳專業合作社經理康傑,剛剛正在微信上收了一筆來自深圳的2800元訂單。他介紹,已經注冊的『綏林雙橋深山食品』品牌黑木耳,賣到300多元一斤仍供不應求。2017年,綏陽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黑木耳產業實現產值5.8億元、利潤3.2億元。
在沾河,東北最大的水貂養殖加工生產線已經落戶,養殖、加工、生產成衣、銷售的新型產業鏈,初步形成。
在綏棱,種植業加工、苗木綠化、蜂業、野生藍靛果培育、生態文化產業五個基地建設,推進了森林旅游、林副產品營銷、農業觀光采摘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通北,向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優質高效農業要效益,糧食的精深加工和有機食品加工的發展,使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規模初具。
把准脈搏對接市場
2017年3月,省森工總局、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總公司與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共同舉辦了『政府搭臺、銀企聯手、合作共贏』的政、銀、企融資對接座談會,打出了『開放辦森工』的經濟發展『組合拳』。全省23家金融機構與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及所屬各林業企業展開洽談對接,現場簽署5個領域金融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出口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廣發銀行哈爾濱分行、華夏銀行哈爾濱分行等10家金融機構從傳統信貸、直接債務融資、林權抵押貸款等業務領域與中國龍江森工(集團)總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授信額度達235億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促使我省森工『三江』林區新增創業主體177個,700多人成功創業,帶動就業3000多人。2017年,龍江森工林區產業總產值完成587億元,同比增長10%。
打開『龍江森工全員營銷平臺』,森工林區幾百種特色產品匯聚於此,應有盡有:從擺上國宴餐桌的黑木耳、野豬肉,人人喜愛的松子仁、百花蜜,到家喻戶曉的雪鄉、亞布力、鳳凰山等景區門票,再到雙象地板、家具。『森工全員營銷網絡平臺』目前共上線森林食品、旅游產品、林產工業產品等13大類、近600種產品,全系統共有20.9萬人參與營銷,實現銷售額5547.2萬元。
2018年春節期間,林口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天保林口綠色產品商城』微信平臺,用『實體商鋪休假,網絡店鋪營銷』搶佔年前銷售份額、留住過年期間購物客戶,讓客戶買到安全放心的林農山特產品,讓林區百姓真正富裕起來。
幾十年圍著大山轉,靠大木頭吃飯的林業工人,放下油鋸和開山斧,變成了搏擊商海的『買賣人』。
停伐以來,我省森工林區深入實施產業轉型攻堅戰,在林上、林中、林下、林緣立體發展模式中,初步形成了林糧、林畜、林菌、林果、林藥等十大綠色食品基地建設。13大類500餘種『黑森』綠特色產品,亮相全國12個省重點城市裡的26家黑森綠色食品銷售中心旗艦店、200家加盟連鎖店。
展望未來,在增強了的家園意識和傳承著的森工精神中,森工人將繼續腳踏實地,在轉型發展路上,追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