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訊(記者 王春穎)2018中考首日考試結束後,記者聯系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初四學年語文備課組長王香玉老師,就今年中考試卷做了相關分析解讀。王香玉老師表示,2018年哈爾濱市中考語文試卷,更傾向於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試題難度適中。

王香玉老師說,今年的語文試卷題目在積累運用部分,檢測學生的基礎紮實度;文言文以『讀懂,讀會』為命題原則,無偏、難題,對學生的知識考察合理;現代文閱讀,尤其是記敘文閱讀,生活氣息濃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及情感體驗,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整體來看推陳出新,穩中有變。在積累運用上與2017有一定變化:字音字形通過一道題來考察,詩文理解默寫取消,增加一道詩歌賞析題,詩歌賞析題的增加無疑在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是對學生文學素養更高層面的考察。
本次命題作文題目為《不變的是癡迷》。王香玉老師表示,這是一個開放性較強,具有較大寫作空間的命題,適合不同經歷、不同層次的考生,它給了每個考生反映個人生活、展現內心世界的機會,這個命題對於考生來說極具平等性、公正性。從審題來看,『不變』和『癡迷』是審題的關鍵所在,對什麼『癡迷』決定選材和立意,『不變』體現選材的數量,絕不能僅僅寫一件事來體現癡迷,而且要寫出在一段時間裡對某事保持癡迷的狀態,『癡迷』程度描寫,是必不可少的。
寫作離不開生活。此命題作文啟發學生要善於在生活中選擇素材。因為唯有切實經歷過的生活,纔能寫出『癡迷』的狀態,作文提示中的『深深』必須呈現出來。這也是對學生生活層面的一個考量,對讀書的『癡迷』,對音樂的『癡迷』,對『實驗』的癡迷等等,選材的內容,體現學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因什麼而『癡迷』可以窺見『精神層面』的深度。表面是一道作文題,其實是考察一個學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也就是說:表面是文,其實是『人』,充分體現語文學科塑造『靈魂』的特點。從近年來的命題來看,作文更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即通過身邊事來反映自身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此次命題作文便是如此,學生如能在生動的文字中巧妙編織進自己的情感態度及對世事的領悟,讓『生活情趣』『精神追求』成為文章寫作的主旋律,便有機會躋身優秀作文之列。
議論文是對學生思想成熟度的考察,議論文的寫作全面反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是一種較高難度的寫作。本次材料作文內容如下:一只烏鴉發現一棵樹想定居,一只貓頭鷹也發現這棵樹,也想定居,貓頭鷹要霸佔這棵樹因而與烏鴉爭吵起來,於是去找百鳥之王,百鳥之王勸說他們和諧相處,於是貓頭鷹與烏鴉不再爭吵,並學會和諧相處——大家都養成和諧相處的好習慣後,整個森林變得更加美好。這則材料給人的啟示是:『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禮讓是人應具備的美德』『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養成好習慣』。
從內容來看,本則材料是一則積極傳遞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的好材料,它避開了常規的議論文寫作話題,諸如『堅持』『勤奮』『刻苦』之類,它考察了學生對『和諧』『謙讓』『習慣』『寬容』內涵的理解,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滲透,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心中有他人,心系全社會的大局觀。本次議論文寫作,對學生論據的積累、謀篇布局的安排、分析論述能力的呈現,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王香玉老師建議,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學生的閱讀面需更寬,積累面需更廣,纔能更好地適應『語文』對學生的要求。
【教師簡介】
王香玉,哈工大初四語文組備課組長,獲得工大附中『四有好老師』的榮譽稱號。省級骨乾教師、哈市骨乾教師、語文學科命題員,13年堅持探索『體驗作文』,走出自己的語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