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1日訊 哈爾濱市香坊地區盡管歷史悠久,但是自漢魏以後長期為少數民族游牧區,至金元時期始為要衝之地。19世紀初,田富和其子田保輝、田炳輝等來到香坊地區謀生,集資開設燒鍋,後獨立經營被稱為田家燒鍋,進而形成『田家燒鍋鎮』。後被稱為『香坊』(香房子、香坊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田家燒鍋大院買下,該地成為中東鐵路當局在哈爾濱最早的『中心』,此後又有『老哈爾濱』『上號』等地名稱謂。1938年,香坊區公所成立。1946年,組建香坊區政府。
香坊地區的區域歷史歸屬
香坊地區自漢魏以後長期無行政建制,是少數民族游牧區。漢魏時期為挹婁聚居地,隋唐時期屬勿吉安居骨部,遼代屬生女直節度使轄地。金朝建立後,該地歸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管轄。據金史專家考證,莫力街古城遺址(今哈爾濱市香坊區幸福鄉莫力村北側)當時是訓練兵馬的地方,成高子一帶是金源內地『皇室禁苑』。元朝時期此地設有驛道和驛站,歸開元萬戶府管轄。明代屬阿失衛管轄。由於東北地區是滿族的『龍興禁地』,清朝政府實行封禁政策,不准漢族百姓進入,但是直隸、山東等地的漢族百姓仍然不斷偷越『柳條邊』,進入東北墾荒。乾隆年間,香坊地區歸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管轄。隨著清朝政府『京旗屯墾』政策的實施,香坊及其周邊地區纔逐漸有了村屯。
從田家燒鍋到『田家燒鍋鎮』從燒酒作坊到如同江浙小縣城
根據口碑材料流傳,1802年,山東人田富從山東黃縣(今山東煙臺龍口)帶領其父母、妻子和兒子田保輝、田炳輝等逃荒到今吉林榆樹一帶投親謀生。不久,生活依然沒有著落的田家輾轉來到香坊地區。當時旗人佔有大量土地,卻又『不善農耕』,由吉林將軍奏准,允許旗戶僱民人代墾,但仍不准『交產』,即嚴禁把旗地典賣給民人。田富一家以阿勒楚喀城(今哈爾濱阿城區)旗人『溫八秧子』為『東家』,向其交租,開墾了大量耕地,種植高粱、小麥。由於有釀酒的手藝,1805年,田家作為主集股建起永興德燒鍋。該燒鍋生產的燒酒以高粱為原料,自制大曲,經雙輪固態發酵,高溫蒸餾『摘酒』的傳統工藝精釀而成。該酒在呼蘭、阿城、雙城、五常乃至吉林省城(今吉林市)等地十分暢銷。一位秀纔飲後曾有『窖儲三年香兩省,壇開十裡醉五常』之佳句贊揚其酒質醇香。
1814年,吉林將軍富俊到拉林和雙城堡視察『京旗回屯』事宜,據說曾親臨田家燒鍋品嘗燒酒並稱贊其名不虛傳。後來其他股份退出,由此『田家燒鍋』名實相符。田家燒鍋還建有大院,圍牆四角設有炮樓。院內有房屋32間,中間由一牆分為前後院,前院存儲高粱和乾草,後院是住宅和儲存燒酒的地方。田家燒鍋生意紅火,也拉動了周邊大車店、雜貨鋪等買賣,小村屯逐漸形成一個大集鎮,被稱為『田家燒鍋鎮』。
1870年,伯都訥城(今吉林扶餘縣,當時設有伯都訥副都統衙門)民人許成謨在『田家燒鍋鎮』開設『天增典當行』,當鋪的兩個伙計分別為來自山西太原府太谷縣的民人常錫正和來自吉林永吉州的民人張儒。此後又陸續有三聚有、洪發合、永昇魁、永聚恆等店鋪開張,這是哈爾濱地區第一批座商(與行商相對,舊時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的經營者),『田家燒鍋鎮』也是當時最具規模的街市。1876年9月,田家燒鍋被一伙50餘人的『馬匪』洗劫,雙城協領衙門得到報告,佐領春恆帶隊追剿,『馬匪』早已遠走高飛。搶劫使得田家元氣大傷,不再生產燒酒,搬到阿勒楚喀城居住。
中國第一位女旅行家單士厘在《癸卯旅行記》一書中對『田家燒鍋鎮』進行了如下描寫:『燒鍋者,滿洲境上一大生業。其主必富資財,役人畜,制高粱為酒,所稱燒酒者也。其酒不但為北方所盛行,且銷售於江南。鍋主既營此大業,每扼要築垣,如城如隍,以防外侮。垣中亦有街市,群奉鍋主為長,嚴有自治風氣,垣周大者二三十裡,視江浙小縣邑,有過無不及。』單士厘所說的街市,是指自發形成的以農副產品為主的交易市場(原延福街西段,今香坊大街)。
香坊和『上號』的由來 線香作坊和聚源燒鍋
19世紀初,河北樂亭縣的李某逃荒到『田家燒鍋鎮』落腳。他有做線香的手藝,就開了一家線香作坊,起初只有一臺木制的壓香機,他用做好的線香和鄉親們換些生活用品,聊以度日。後來線香的產量越來越大,以物易物變成了『買賣』。有了積蓄,他就把窩棚改建成了瓦房,壘起院落,建立門樓(大致在今香坊大街和衛生街拐角處,香坊公園南門對面),懸掛牌匾,上書兩個大字『香坊』,創立了制作、銷售黃香、草紙的線香黃紙坊。後來李家又開起了燒鍋,取名李家燒鍋,同時還在衛生街南頭開設雜貨鋪。
根據檔案記載,1878年,由於哈爾濱周邊地區『居民星散,地闊人稀,即有數處鄉村自盜賊迭興,屢被搶掠,故圍團之舉,無力舉辦』,因此清朝政府勸諭各地鄉民修築土圍,舉辦鄉團,提到『香房子地方有永發源,哈爾濱地方有源巨號。增修炮臺、垛口,以庇居民而防盜患』。『香房子』即為『香坊屯』。
清末,位於今香坊區東部的聚源燒鍋(1930年改為萬泉湧燒鍋),在埠頭(今道裡區部分區域)設有分號,因香坊地勢高於埠頭,故稱香坊為『上號』,埠頭為『下號』。
中東鐵路建設最早的『中心』 從『老哈爾濱』到香坊區
單士厘在其書中又雲:『予等所棲居者名舊哈爾濱,土名香坊,舊為田家燒鍋所在。』1898年2月,幾個外國人突然闖進『田家燒鍋鎮』義和大車店。這伙人以巴尤金為首,為中東鐵路工程局先遣隊的部分人員,他們把義和大車店租下。先遣隊的大部分人員由施德洛夫斯基率領,包括工程師波茨夫、維索茨基和拉文斯基,氣象技師維謝洛佐夫,兩名廚師、一名醫生、20餘名工人及武裝護衛人員約50人,分乘30餘輛大車,3月8日從海參崴出發,由雙城子(今俄羅斯烏蘇裡斯克)入境,向哈爾濱進發,4月23日到達阿勒楚喀城,4月24日進入義和大車店,和巴尤金、紮別特、魯西葉夫、瓦茲尼等人會合。
施德洛夫斯基從鄉民口中得知,在大車店不遠處,有個閑置多年的田家燒鍋,盡管建築有些損壞,但是修復並不難。施德洛夫斯基派人從阿勒楚喀城帶回燒鍋的東家田光耀、田明耀兄弟,最終以8000兩銀子(一說為1.2萬盧布)買下田家燒鍋的全部房產,作為中東鐵路工程局的駐地。1898年6月9日,中東鐵路工程局全體人員乘船抵達哈爾濱並來到田家燒鍋,香坊地區成為中東鐵路工程局在哈爾濱的『中心』。中東鐵路當局將哈爾濱規劃為『老哈爾濱』(西香坊一帶)、『新市街』(今南崗區部分區域)、『埠頭區』3個城區,並在老哈爾濱建立起銀行、氣象臺、商店等。
1898年10月,建成第一個運營站,火車通車後,此站定名為『哈爾濱驛』,1903年,哈爾濱火車站遷至南崗,此站被改稱『舊哈爾濱驛』,此地也隨之被稱為舊(老)哈爾濱。1925年,『舊哈爾濱驛』改稱香坊火車站。
1900年,田家燒鍋被毀。從20世紀初開始,多以『上號』稱呼香坊地區並得到官方首肯。1913年濱江縣公署稱香坊為『上號鎮』,歸屬鄉一區。1916年以後,『上號』作為地名曾多次出現在《遠東報》上。
1938年偽滿當局在哈爾濱市實行區制,並於7月1日成立香坊區公所,此為香坊正式設區之始。1946年,組建香坊區政府。
(作者工作單位:哈爾濱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