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東北網彩信手機報,移動發KTDBW到10658333,聯通發DBWY到1065566600,電信發DBWY到 10628999。
東北網手機版 3g.dbw.cn 搜索微信號dbwhlj關注東北網
編者按: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櫛風沐雨,40年砥礪奮進。中國走改革之路,敞開放大門,創下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改革再出發,風起好揚帆。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東北網今起推出『天鵝之旅—黑龍江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專題報道,通過系列篇章展現龍江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的滄桑巨變。
『天鵝之旅—黑龍江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農場系列之一
雁窩島: 四十年的成長與昇華
張傳文 記者 趙亞東 王忠岩
東北網7月9日訊
雁窩島:四十年的成長與昇華
緣起:北大荒從這裡萌芽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雁窩島,遠在祖國的東部邊陲,在八五三農場將軍山的注視下猶如碧綠的翡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這是一片富庶的平原,起伏的山脈和如織的河流深情眷顧著廣袤的黑土地。雁窩島坐落其中,集天地之靈氣,成自然之大蔚。『萬年江水衝刷、千年草木涵養、百年休養生息、六十年融匯耕作』。寒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好,溫差大,作物營養成分積累多而消耗少,具有生產優質農產品的良好條件。
『王震將軍定場址』雕塑。
這是一片神奇的沃野,4000多年來先民們漁獵和生存的足跡寫滿雁窩島濕地與大山之間。商周古城遺址中出土的陶片、石器讓我們有了穿越時空的感覺,歷史在這裡露出神秘的面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故事。
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紅色的記憶永遠鐫刻。當年,抗日聯軍在這裡浴血奮戰;三五九旅在這裡插上剿匪勝利的紅旗;王震將軍在將軍山下留下踏查的鏗鏘腳步。那些回蕩在荒原上的勞動號子和豪邁的軍旅歌聲,那些曾溫暖過我們冰冷身驅的馬架子,是紅色交響曲樂章中令人難忘的序曲。
千百年來,這片茫茫的大濕地,見證了北大荒的生發、萌芽和成長。作為北大荒精神的發源地和文化發祥地,從王震將軍一聲令下,從復轉官兵們赤膊上陣開始,從知識青年義無反顧投身邊疆開始,這裡就湧現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塑造了北大荒精神的堅實底色。芳草年年的英雄湖畔,我們追憶著抗聯戰士踏馬入湖的壯烈;在萬鳥翔集的雁窩島上,我們懷念著那些與『大醬缸』搏斗的勇士身影;在寶清河畔,我們敬仰潛水掛鉤的英雄;在松樺交響中,我們呼喚著英烈的名字:任增學、羅海榮、張德信、陳越玖……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個留在雁窩島深處的年輕生命,北大荒不會忘記。
『一九五八驚蟄至,三軍將士鼓角錚錚軍旗獵。英雄解甲不懈志,荒原催征。馬架地窨,官兵飲露餐風。』似乎有風聲自耳邊響起,也似乎有一曲波瀾壯闊的北大荒人的頌歌震徹心靈,呈現了解甲軍人鑄劍為犁屯墾戍邊歷程中濃重的一筆,他們以灼燙的黑土、堅硬的山石作材料,以風雪雷電作刻刀,歷經漫漫歲月鑿刻而成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
作為北大荒精神的發源地,雁窩島同時也是北大荒文化的發祥地。精神與文化共生共榮,相互鑄就。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英雄,也造就了歌頌英雄的文人們。雁窩島人至今不能忘記,王震將軍在這裡選址建設八五三場,董必武副主席為雁窩島親筆題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十萬大軍正披荊斬棘奮戰荒原時,雁窩島的一批作家滿懷革命豪情,從這片熱土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創作出了北大荒發展史上許多個第一:第一部大型話劇、後來改編成電影的《北大荒人》、第一部長篇小說《雁飛塞北》、第一幅版畫《荒原春夜》等等都取材於雁窩島。這些作品一經問世,轟動全國,膾炙人口。
八五三農場『潛水掛鉤』紀念地。
以潛水掛鉤任增學為原形的一批藝術形象走入千家萬戶。林予、丁玲、陳明為代表的『雁窩島作家群』集體登上北大荒的現代文壇。晁楣、張明昌、方仁壽、方元、張朝陽、丁立江、蒙希平、李健、劉寶、陸中華、張學詩、楊昌蓮這些版畫家和他們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王黎光、顧震夷、楊榮秋、王永令、鄧寶晉、少康、邵軍等創作的歌曲及曲藝作品成為北大荒的文藝精品之作,影響了幾代北大荒人。吳守業、黃成江的攝影作品被省、國家級報刊發表後,產生很大影響。黃成江被譽為青年攝影家,一批群眾攝影活動迅速發展起來。小紅花藝校當年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連續演出21場……
八五三農場豐收景象。
繁星皜月,迎寒送暑。承載著自然的恩賜、文化的緣起和歷史的厚重,雁窩島早已超越地理名稱的范疇,成為見證北大荒、八五三發展軌跡的文化符號。
成長: 北大荒人的腳步
自1956年建場以來,除去特殊時期,八五三人始終堅持弘揚北大荒精神,奮勇爭先,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也為年輕的共和國貢獻了己應有的力量。
八五三農場農機場一景。
從197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的那一年起,農場人重新振奮精神,求新求變,加快腳步,再次踏上了光榮的征程。改革開放初期的五年,1983年,八五三農場糧豆總產27274萬斤,比1980年增長了15.2%;純盈利1683萬元。到上世紀的1988年,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八五三糧豆總產量達11萬噸,農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農場經濟結構呈現多元化:人參、鹿茸、五加參、五味子等名貴中藥材及猴頭、蘑菇、木耳等土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工業方面,農場場有建材、水泥、農機修造廠等如雨後春筍,發展勢頭強勁,也是在改革開放的第十個年頭,農場場部所在地的清河鎮形成初具規模的農墾小城鎮,並劃分為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區和居民區。
八五三農場農業航化作業。
也是在這第一個十年,在撓力河南岸,發現了鐵器時代古城遺址一座,城北30米處發現了大量的墓群,並出土骨魚鏢、鐵刀、陶罐等文物。十年磨一劍,雁窩島上的八五三人走過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也親身經歷了十年的淬煉與磨礪,讓農墾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吃的是大米白面,雞魚肉蛋,穿的是『皮大衣』。住的是磚瓦房,騎的是『電驢子』,抽的是『宇宙煙』,彩電冰箱走進了職工家庭。農場投入1264.2萬元先後建起奶粉廠、麥芽廠、果汁廠等外向型龍頭企業。
八五三農場濕地風光。
光榮的歲月與歷史的變遷如今展現在這幅真實的山水畫卷中。畫卷中最美麗生動的是八五三人艱苦創業、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些飽經滄桑風霜的面龐,這些充盈著堅定自信的面龐,這些如初昇朝陽般的面龐,這些象花蕾綻放的面龐,這些透露著堅韌和勤奮,追求和探索,幸福和安祥的面龐,是八五三山水畫卷中最美麗、最動人的風景。
北大荒人永遠在路上。北大荒的腳步永不停歇。
改革開放的第二個十年,對於雁窩島上的八五三農場來說又是一次質的飛躍。在這十年裡,農場調整傳統經營模式、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由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的階段,農場深化改革,經濟發展實現了由統營的計劃經濟向自主經營的市場經濟轉變。堅定的信念,科學的規劃,不懈的努力,八五三人躍上新臺階!1998年,農場實現糧豆總產29萬噸,工農業總產值33976萬元,經營盈利990萬元,人均純收入3673元。
八五三農場特產雁窩島白酒暢銷國內外。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麥豆奏音符,田壟覓詩行,風聲雨聲皆作華章。』1999年開始,農場成立組建了黑龍江雁窩島集團,不僅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實現了農工商科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格局,而且使酒、米、油、乳、機械、食用菌等9 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的產品以『雁窩島』為品牌打入市場,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農場進入改革開放後發展的最關鍵時期,經濟社會步入穩步發展、快步邁進的時期。在八五三人的心中,藍天青山綠水黑土地是永恆的不動產,鳥兒的鳴叫是相伴人們辛勤勞動的最美歌聲,山花開放是大自然為人們綻放出的最美笑容。到2008年,農場實現糧豆總產38萬噸,工農業總產值154194萬元,人均純收入12212元。
八五三農場北蟲草加工。
改革開放的第四個十年,也是最關鍵的十年,八五三農場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強化『農場企業化』思維,突出改革和發展兩個關鍵,著力構建四種農業業態,以推動『產業化+生態』、『企業化+深改』、『市場化+品牌』為重點,深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強勢,全力實施農業立場、工業強場、城鎮樹場、文化興場、旅游名場的『五場』戰略,開創了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這一關鍵時期,農場產業結構明顯優化,是農場歷史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最強,民生投入最大,城鎮面貌變化最快,職工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八五三農場水稻科技示范園區。
雁窩島人越加富足、美好和幸福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雁窩島上的八五三農場的巨大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也是逐漸昇華的一個過程。
沿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四十年裡,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到這裡留下熱望與囑托,鼓舞著三代八五三人前赴後繼,不辱使命。
八五三農場農機場一景。
翻看八五三農場四十年的發展長卷,也是黑龍江墾區發展的縮影。八五三農場黨委宣傳部部長周洋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八五三農場的國內生產總值由十五末的7.84億元,增長到現在的25.84億元,年均增長12.67%;農作物總播面積達102萬畝,其中高產高效作物面積達95萬畝,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23億元;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三產比重調整到54.9:19.3:25.8;累計實現林業增加值5013.9萬元,畜牧增加值17.53億元,工業增加值42.44億元,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4.5億元;糧食產能逐年提昇,年糧食總產由十五末的31.9萬噸,增長到59.86萬噸;職工收入穩步增長,農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0.8萬元,增長到2.68萬元。
航拍八五三農場農機場。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數字是一種證明。現代化城鎮,安居樂業的北大荒人,蓬勃發展的經濟社會,這些是更好的證明……黑土地是衣食父母,青山綠水是嘉友賓朋。珍愛家園,百業興旺;珍愛山水,幸福永伴。八五三人深諳這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之道。
這樣的藍天碧水,這樣的千裡沃土,這樣的山川草木,這樣的辛勤勞作,這樣的歡聲笑語……
為什麼幾代人奮斗奉獻在八五三的土地上,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為什麼幾代人拼搏開拓在雁窩島的土地上,不屈不撓,百折不回?
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土地上,是幸福,是尊嚴!
『幸福八五三,大美人心向之。廣袤田野耕之,現代城鎮居之。舉目青山眺之,俯首秀水映之……』
昇華:北大荒人的生活
當霞光東昇,小清河的晨霧消散,你可以一睹清河水庫微藍色的芳容,更會被八五三的靜謐與安祥所傾倒;當登臨將軍山頂,放眼遠眺時,田野如畫,群嶺如海,河流如帶,眼前仙境般的小鎮使你恍若天上人間;當你穿行完達山百裡次生林帶時,白樺的純美和松楊的靜立拂去多少世間的煩擾;當你踏著石階蜿蜒而上時,將軍的腳步聲仿佛在耳畔又響起;當你駐足在雁窩島酒莊時,空氣裡都飄拂著醉人的芬芳;當你在建虎高速上驚鴻一瞥,四野良田,樓宇矗立;當滿池秀荷微笑致意,塞北小鎮盡顯江南水鄉的嫵媚明麗……
八五三農場新居民區 。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航拍
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富足了,兜裡不缺錢了,未來沒有擔懮了,有好房子也有好車,生活方式也就發生了改變。
對於雁窩島上的八五三人來說,不能只富而不貴,也不能兜裡裝滿了錢,心理卻空起來。他們追求文明的、藝術的、高雅的生活方式。
八五三農場濕地內鳥類繁多。
提起『行行攝攝俱樂部』,在八五三農場周邊乃至雙鴨山一帶都是赫赫有名的。他們擁有40多名注冊會員和120多名愛好者參與。成員中年齡最大的62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9歲。『行行攝攝俱樂部』中既有張建軍、張志平、騰起飛墾區的攝影家,又有纔出茅廬的攝影愛好者。他們背著『長槍短炮』開著私家車,拍攝雁窩島一草一木、一石一鳥,用敏銳的鏡頭,捕捉家鄉每一個閃亮的瞬間,再通過網絡向全世界傳播。在八五三,還有雁窩島陳式太極拳協會。在幾百名會員中,最小的會員是初二學生,最大的是72歲的退休老職工,而更多的會員則處於中青年階段。從練習到表演,從表演到各地參賽,展示了北大荒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心靈質地。
八五三農場居民在將軍山公園表演太極扇。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游』不同。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富裕起來的八五三人奠定了出游基礎,『想游就游』已成現實,每年的『五一』、『十一』以及春節黃金周,一些熟面孔常出現在各大旅行社,還有一些農戶駕駛私家車選擇了自駕游。
八五三農場居民自編自演舞蹈展現美好生活。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旅游,看世界,去遠方,目前已成為八五三的一種風尚。
在八五三,還有專業美容機構讓人頤養身心,咖啡屋休閑吧讓人流連忘返,書店藝校讓人精神煥發,別墅好車讓人生活安樂,森林康氧讓人身心健美……
四十年時光,生活富裕了,也讓生活方式變得更加文明和美好,處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蒼山翠海,東風撲面,遠眺滿眼新綠。八五三這個坐擁青山綠水的農墾企業,充滿了勃勃生機。承天賜之秀,集幾代人的夢想與奮斗,八五三人正描繪著新的藍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寫下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