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4日訊(李華虹 徐麗娟 記者 楊金光 劉星馳)肥胖和糖尿病發病率有很密切的關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越來越多,而糖尿病發病率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臨床上少年、青年糖尿病患者增加顯著。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中俄醫科大學聯盟內分泌代謝病論壇上,中俄醫科大學聯盟黑龍江省內分泌代謝病學術委員會會長、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二病房主任王麗宏教授分享了一例驟然消瘦的青年疑難病例。
樂樂(化名)在12歲時無緣無故的出現了身體消瘦的情況,體重在兩年內下降了近20斤,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癥狀,樂樂的父母認為是孩子運動量過大造成的,也並沒有在意。直到樂樂18歲,出現了閉經、多飲、多食、多尿的情況,還在一次服用飲料後昏迷,家人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樂樂被當地醫院診斷為1型糖尿病合並酮癥酸中毒。出院後的樂樂不久又因為『急性胰腺炎、重度脂肪肝、肝脾大』而再次入院,但治療效果並不好。最終,患者被轉入了哈醫大二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二病房。
接診後,王麗宏教授為患者進行了詳細的全面檢查,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確診樂樂患上的並非是1型糖尿病,而是特殊類型糖尿病——脂肪萎縮性糖尿病。盡管幾經周折,對患者的病情做出了明確診斷,但因延誤患者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據介紹,糖尿病診斷分型主要包括四類: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由於1、2型糖尿病的患者群體最大,所以人們平時對這兩種類型最為關注。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許多以前隱藏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中的特殊類型糖尿病,陸續被劃分出來,歸入特殊類型糖尿病范疇,種類也在迅速增多。但是由於其發病機制特殊、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許多臨床醫生易被迷惑而不能作出准確診斷,導致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療,出現了一些糖尿病『越治越重』的情況,俄羅斯專家團隊表示,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擾。
王麗宏教授強調,脂肪萎縮性糖尿病是一種罕見病,但因癥狀表現與1型糖尿病相同,醫生不易做出准確判斷,老百姓又因缺乏對少見病的認識,以致耽誤疾病的治療。因此加強中俄交流,提高臨床醫生對疑難病例的認識,可以有效降低誤診誤治率,同時提醒醫生,當疾病按照常見病進行治療效果不佳時,要考慮少見病、罕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