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幅標題為《雪鄉風韻》的圖片攝於1980年冬天,曾獲1981年東三省攝影展覽作品一等獎。

冬季的雪鄉,夢幻的『雪蘑菇』和小木屋交相輝映,猶如童話世界。

如今,『中國雪鄉』地標成為雪韻大街上游客拍照留念頻率最高的景觀。
黑龍江日報7月25日訊 自從雪鄉揚名,多次去冬游。夏天去,還是頭一回。
從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局址長汀鎮到雙峰林場,雪鄉就在105公裡之外那個山坳裡靜待客來,而我們在路途中不但想象著她四季的模樣,還探尋著她四十年裡一路走來的軌跡。
從大山深處過去人跡罕至的木材主伐區雙峰林場,到如今一入冬就人流如織的知名景區中國雪鄉;從當年想方設法要離開的林場職工,到如今日進斗金的旅游客棧老板——雪鄉是怎樣艱難地丟掉一個『木頭碗』,找到如今這個因雪而興的『聚寶盆』?
路變通
汽車奔馳在大雙線(大海林—雙峰)上,這條黑色路面的省級公路去年國慶節竣工,路一側是海浪河奔湧,另一側有大森林護衛,山水如畫,車行愜意。
行進中,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司機徐興利一番感慨打破寂靜:
『如今這100多公裡,一小時就開到,在我小時候,這點路要坐小火車嘎悠一天。』
『你哪年生人啊?』
『1979唄!』
這個年代的印記,令記者想起臨行前聽本報已退休多年的攝影記者畢強的一段回憶:『從1977年冬我去雙峰林場施業區內的解放軍滑雪訓練基地拍片到如今,40年裡我去雪鄉60多次。最初去時,整個林場就幾十戶人家,小木屋坐落在厚厚的積雪中,隨物成形。每天在長汀站有一列森林小火車發往雙峰林場,清晨6點30分開車,冬季需要走8個多小時。要是遇上大雪和運木材的大臺車出故障,那就沒點到達了。』
一老一小兩段話,共同印證了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曾經的雪鄉地域之遠,行路之難。這樣的對比和感慨,到了雪鄉聽到的更多。
『我爸當林場工人那會兒,一個月掙200多塊錢。讓全家吃飽飯都困難。』王金霞,雪鄉旅游風景區管委會乾部,她兒時的家就坐落在雪鄉雪韻大街上,這條街如今冬天一到就人聲鼎沸。
負責接待我們的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宣傳部部長崔玉華說,如今提起雪鄉,人們想到的是夢幻的『雪蘑菇』和童話般的小木屋,而雪鄉所在的雙峰林場,曾經作為距離局址最遠、生產生活環境最艱苦的林場,是大海林局的『西伯利亞』,一年7個多月大雪封山,冬天山上的雪都2米多深,除本場職工外,很少有人前往,是林業局裡沒人願意去的地方,當年山下的人一聽說要調雙峰工作,都打心眼裡不愛去呢。
資料顯示,1998年國家施行『天保』工程,雪鄉所在的雙峰林場年采伐量驟減,職工工資面臨斷檔。改革勢在必行。
1999年2月,大海林林業局為創新產業轉型,依托雙峰林場天然的冰雪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同年5月,林業局聘請黑龍江省林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第一部《北國雪鄉旅游風景區總體規劃》。2000年4月,林業局將雪鄉申報國家森林公園,編制了《雪鄉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總體規劃》,2014年4月1日,森工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為促進大海林林區經濟轉型,林業局對雪鄉國家森林公園現有區域進行了重新規劃,以保持公園風景資源的完整性和與周邊景區的連續性。一個『美在山水,特在冰雪,貴在大森林』的中國雪鄉,用近20年的時間,走出僅僅出產大木頭的窠臼,走向宜居宜游的轉型之路。
在夏日一片松香的雪鄉裡徜徉,記者偶遇正在這裡開展調研的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局長劉書賓。他說,當年國家的生態保護政策促生了雪鄉的誕生,如今森工面臨的改革,給雪鄉帶來更令人期待的生機。
工變商
夏日的雪鄉,少了游人多了靜謐。這裡的業主們家家城裡都有房,夏天都下山進城生活或出去旅游學習,只有景區的環衛隊、執法隊等後勤人員還留守著。環衛隊隊長劉長富是老雪鄉人,他邊走邊跟我們聊起他跟雪鄉的故事。
1978年劉長富中學畢業到林場青年點當上了拖拉機手,負責拖木頭出山,後來又當調度,當年接觸了很多慕雪鄉之名來拍片的『外地人』,那些端著相機起早貪晚蹲守雪景的人,吃住就都在他家。『交個十塊八塊錢的,吃住我家就都包了。沒成想,這還成了今天的生意!』
『劉長富家庭旅館』在雪韻大街上獨佔一頭,1999年響應林場號召,在開辦的第一批13家家庭旅館中,劉長富家是一個連自家人住一共3間房的小客棧。如今20年過去,他的家庭旅館已經幾次翻修加擴建,如今達到30多間房,去年還建起了一棟能刷卡開門、插卡取電的全賓館式接待客房。劉長富興致勃勃地拿出一大卷設計圖,今夏,他准備對客房全面提檔昇級。『越辦就越知道游客們想要啥樣的服務,我們就跟著提高唄!』
雪韻大街中間地段的『周大姐家庭旅館』門上掛著『黨員示范家庭旅館』的紅牌,主人樊兆義正好在家。樊家是2002年時響應林場號召,將准備給兒子結婚用的錢拿出來辦起了旅游接待生意。樊大哥從曾經的伐木工,如今成了雪鄉冰天雪地裡的『掘金』者,一個旅游季他們家的客棧收入在30萬元左右,是以前收入的20倍還多。
現在的雪鄉,像劉長富和樊兆義家這樣的家庭旅館已達138家,他們的旅游收入是同雪鄉游客激增一起呈現的。記者了解到,就在2017年?2018年冬天的4個多月裡,雪鄉接待了80.34萬名中外游客,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8.5%。
夏至已過,涼風習習,在雪韻大街上行走,很是愜意。雪韻大街是雪鄉景區最核心的區域,也是自然冰雪景觀最精華的區域。來雪鄉觀雪景,雪韻大街是游客必到之地。記者看到,夏天裡,雪鄉開啟修整模式,為房屋加固,為屋頂加苫蘆葦和稻草,同時進行的還有雪鄉管理人員和旅游從業者的充電。
大海林局局長劉書賓說,忙完上個冬季,國林局就分3批次組織從事旅游業的乾部、職工、業戶前往北京古北水鎮、浙江烏鎮等國內先進景區學習考察,這些景區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模式給了我們的旅游從業者很多啟示,對於我們規范景區管理,提昇旅游服務水平提供了很多可借鑒之處。
雪變金
如今的雪鄉,不但名氣大了,地域概念也擴大了——鄰近的太平溝林場和二浪河林場近幾年也都因『雪』而火。
太平溝林場位於大海林局通往雪鄉公路沿途70公裡處,林場內的『太平溝原始林景區』素有『避暑勝地』『天然氧吧』等美譽,是雪鄉國家森林公園夏季旅游的主打項目。林場黨總支書記孟兆田說,僅2017年?2018年冬天,太平溝景區家庭旅館就接待了萬餘名游客。今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當天,太平溝紅松原始林中一棵紅松古樹被授牌『中國最美紅松』,也拉開了夏日旅游的大幕,當天就迎來近3000名游客。他高興地引導著記者走山看水,他說:『雪鄉冰雪旅游一下子讓二浪河景區、太平溝林場、永安林場等都煥發了生機,都在旅游業的興旺之中期待著更好的發展。』
在通往雪鄉的路上,『太平溝紅樹林酒店』十分醒目,店老板是位女將名為韓春艷。『我最早在林場上班,下崗後開了個木材加工廠,再後來雪鄉旅游發展起來了,住不進雪鄉的游客,有的就來太平溝住,2014年11月我開辦了這個家庭旅館。』這幾年,韓春艷的家庭旅館接待情況越來越好,去冬接待的第一個團,就是100多人的大團。本沒有夏季接待打算的她,現在也閑不著了,剛接待了一個30多人的釣魚團,游客有來自臺灣、澳門和新加坡、芬蘭的。
大海林林業地區旅游局局長劉忠纔說,經過多年的打磨,大海林局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體系,以雪鄉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大海林局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2011年到2017年,雪鄉接待旅游總人數302萬人次,年均增長28%;旅游總產值25.47億元,年均增長49%;企業總收入3.2億元,年均增長54%。雪鄉旅游收入也從過去單純的門票收入發展為如今的『吃、住、行、游、購、娛』綜合性經營,帶動了種植業、養殖業、森林食品業的發展,安排職工1040人,個體經營業戶304戶,從業人員達5577人。
經過多年發展,雪鄉從一個苦寒之地變成今天的『點雪成金』,成為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中國雪鄉,其發展經歷了不斷探索的過程。我省知名旅游規劃和景區建設管理專家胡萬生對記者說:『雪鄉由最初僅憑一個想法、到規劃設計指引、再到用標准化實施建設與管理,它代表了我省森林冰雪旅游發展的探索過程。應當說,雪鄉是我省冰雪旅游的先行者、實踐者、成功者和領跑者,是我省森林冰雪旅游的典范。』
夏日的雪鄉靜謐而繁忙,劉長富、樊兆義們的家庭旅館改建的圖紙正待通過,很快就將成為現實版;外出學習回來的雪鄉人正在思考探討如何建設生態、宜居、文明、富裕、和諧的新雪鄉。希望與跨越,在夏日的清風中醞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