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訊(李敬澤 黑龍江日報記者 馬少忠) 鐵力告急、南岔告急、烏馬河告急……
入汛以來,伊春市平均降水量達到370毫米,比歷史同期多46%。特別是進入主汛期後,多次遭遇強對流天氣,集中出現兩次強降雨過程。暴雨洪水導致伊春市17個縣(市)區(局)不同程度受災。經初步統計,受災林場所(鄉鎮)98個,受災人口1.67萬人,損毀房屋932戶;農作物受災60.8萬畝,其中,成災46.5萬畝,絕收11.2萬畝,衝走木耳菌袋567.2萬袋。初步估算此次災情導致直接經濟損失6.23億元。
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各級力量迅速到位
『大雨突襲林城我們眾志成城』。這是汛情之初,伊春發出的動員令。面對災情,伊春市迅速采取果斷務實措施,動員全市力量全力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災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深入到受災較嚴重的鐵力市、鐵力林業局、桃山林業局進行實地查看督導,並反復結合汛情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市級各相關領導帶領水務、住建、農業、電力等相關部門,分別趕赴受災較重的鐵力林業局、朗鄉林業局等地,全面落實水庫塘壩、山洪防御、河道清障、險工弱段和水毀路橋、農田、房屋等重點部位、重點環節搶險抗災措施。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迅速組織力量,動員各級機關乾部群眾近20萬人和總計5100人的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奔赴受災村屯、場所一線,共同全力以赴搶險救災,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影響。

伊春南岔是重災區,面對嚴重的災害和嚴峻的防汛形勢,南岔區委區政府按照『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安全要求,組織搶險應急分隊715人、搶險預備隊1400人,准備車輛57臺、編織袋32000條、水泥100噸、鐵線6噸、鍬1150把、鎬250把,保證了抗洪搶險需求。
7月25日,南岔普降中到大雨,隨著雨情、汛情的擴大,全區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伊春市委市政府收到災情報告後,市委書記高環作出批示,責成南岔區委區政府確保受災群眾的人身安全。市長韓庫和副市長林宏坤赴南岔區部署研判防汛抗洪工作,指揮市森防支隊和消防支隊實施救援工作。區委書記李純厚、區長申勇分別在第一時間到一線指揮防汛搶險,深入到鄉鎮、場所、村屯危險地段檢查,部署應對方案。其他區級領導全部親臨一線,在第一時間趕赴包片包點鄉鎮、場所,現場指揮、靠前指揮。各部門、鄉鎮、場所、村屯和鎮街道紛紛落實以行政領導負責制為主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切實承擔起防汛搶險救災的第一責任。
7月24日19時至7月25日5時,伊春區再次出現區域性強對流天氣,全區普降暴雨,市區平均降雨量100毫米,局部降雨量達112.5毫米。區委區政府迅速對防汛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區設施處第一時間進行安全處置,確保暴雨後排水、照明設施運行安全。截至25日7時,共巡查街道50多條,處置道路積水、燈罩歪斜等問題10多處。同時,出動118人,35輛車參與搶險排澇,4個強排泵站24日16時全部開啟進行強排,10臺水泵每小時強排積水25200立方米。此外,還出動了移動泵站兩臺,8寸水泵1臺,6寸水泵6臺,對水岸公館和火車站後堤壩進行強排。
7月14日以來,鐵力林業局轄區迎來連續降雨天氣,期間出現4次較大的強降雨過程,部分地方24小時降雨量超過150毫米,最高降雨量達214毫米,導致這個局各林場(所)、農場不同程度受災。

該局和各林場所、農場第一時間啟動了防汛、防山洪應急預案,黨政主要領導和包點領導立即深入責任區,組織開展危險區域人員轉移工作。及時布置警力在災區的主要道口、危險路段駐守,特別危險地段拉起警戒線,實行封道管制,保障了職工群眾人身安全。調派醫療衛生防疫人員對災區進行疾病防控、醫療藥品供應、消毒用品發放和疫情檢測,確保大災無大疫。目前,共安全轉移人員764戶1712人,危險地區人員已全部完成轉移,每天出動搶險人員700餘人,鏟車、挖掘機、運輸車等搶險機械40餘臺,全力保障職工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伊春烏馬河區農田地受災面積4.6萬畝,道路衝毀47公裡左右,衝走木耳菌袋近1000萬袋,衝毀水泥橋4座,路涵22座,房屋被淹710餘戶。烏馬河區立即啟動防汛緊急預案,同時向社會發布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緊急調撥、運輸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資金和物資,及時向受災人員提供食品、飲用水、衣被、取暖、臨時住所、醫療防疫等應急救助,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累計共出動抗洪搶險人員1700人,鏟車、挖掘機、翻斗車等各類運輸車輛百餘臺,千餘臺次。緊急加固橋涵3座,維修水毀搶險道路10多公裡,區內設立3處臨時安置點,緊急轉移安置群眾868人,投入搶險土方、石方4千餘立方米,累計投入搶險資金155萬餘元。
群眾生命安全第一
確保受災群眾有房住、有飯吃、有水喝
連續強降雨襲擊後,伊春市要求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動,積極作為,始終把群眾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加快恢復水、電、路等設施,堅決打贏防汛除澇救災這場硬仗。

牢牢守住『零傷亡』這一底線,及時組織各地對危險區域、地段零散戶,以及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進行轉移避險。截至目前,全市已緊急轉移人口6633人,未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同時積極組織各地相關部門,認真對水毀房屋進行鑒定,無安全隱患的,讓群眾返回居住;暫時不能居住的,協調安置住處,並幫助受災群眾抓緊維修建設,盡快讓受災群眾返回家園。同時,各地認真做好救災物資發放工作,對受災群眾逐一進行登記,及時發放糧食、棉被等生活必需品。
南岔區啟動了Ⅱ級應急預案。在市森防支隊、消防支隊的大力支持下,統籌消防、森防、電力、通信等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洪搶險中。全區所有處級領導和650名黨員乾部24小時在鄉鎮、村屯、林場所和險工弱段巡視,組織群眾抗災自救,先後轉移群眾500多人,解救群眾11人,沒有人員傷亡。全區累計出動抗洪搶險人員1500人次、搶險機械105臺次。

南岔區石頭河子林場降雨量達到63.6毫米。25日17時,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約在30分鍾內,場部和居民區全部進水,最險處水位僅離房頂1米。林場立即組織33名機關乾部,逐家逐戶強行轉移居民,對年老體弱和癱瘓的居民,由機關乾部逐一背出來,287名居民被安置在6處安全地帶,無一人傷亡。食堂為居民蒸了饅頭,並備了其它食品和瓶裝水分發給居民。
當天晚上7時,南岔公安分局針對城區、鄉鎮過水嚴重情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由100多名民警組成搶險救災突擊隊,攜帶救生衣、救生圈,第一時間趕赴地勢較低、出現大面積積水的西水橋居民區,開展防汛搶險工作。截至26日上午,民警們已連續作戰20多小時,共出動警力200多人次、車輛20輛次,緊急疏散群眾270餘戶。
伊春公安分局交警大隊以雨為令,迅速啟動惡劣天氣應急預案。25日凌晨3時民警巡邏時對路面積水等情況進行了查看,早上5時全體民警第一時間趕赴工作一線,全力做好防汛抗災及道路保暢工作。
在制材街愛民委,伊春區制材派出所民警和旭日社區工作人員動員平房居民盡快撤離,並幫助居民轉移牛20多頭、豬40多頭,確保了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及時組織生產自救
突出抓好水毀工程設施修復
在抗擊洪水的同時,伊春市迅速開展災後重建,重點排泄農田積水,搶修水毀農業、電力、通信和林企路橋等基礎設施,指派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盡快采取補栽補種等恢復生產措施,並積極與保險公司協調,為秋季理賠做好准備。
伊春建設了面積1237平方米的市級防汛物資儲備庫,並嚴格按照定額合理配置物資品種,保證編織袋、鐵線、水泵、砂土等物資儲備達到定額目標,而且市本級、鐵力市、嘉蔭縣還代儲了一定數量省防物資。同時,全面檢修了養護挖掘機、裝載機、運輸車輛等工程設備,確保運力保障、給養充足。此外,借助林區森林防火隊伍力量,將森防撲火隊整建制轉成防汛搶險隊,全市共組織應急、後備、部隊機動等搶險隊員13194人。目前,全市物資和人員准備,基本可以滿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需要。

26日,南岔區的社區黨員乾部積極帶領和組織居民群眾加入災後重建的隊伍,幫助洪災中房子進水的居民清除淤泥,廣大群眾還主動加入災後重建隊伍;市政環衛處全員上崗,清掃城區道路、主巷道路的積水和雜物及淤泥;公安乾警和交通警察按要求分赴各自地點搶險救災和指揮恢復道路交通。
烏馬河區領導班子全部深入包點單位指揮搶險救援工作,區防汛辦加大水情檢測力度,對危險路段設立警示標牌,險情易發地段由專人24小時看守、防止災害發生, 400人緊急搶險隊伍24小時待命,救生衣、編織袋等物資准備充足,確保安全度汛。
伊春對全市205個山洪災害危險易發點、16座水庫和32處險工弱段開展了拉網式排查,共排查出隱患險情238處,已於24日前全部整改完成。全面啟動了汛期非煤礦山、尾礦庫、危險化學品專項檢查,嚴防因洪澇災害引發其它安全生產事故。同時,強化關鍵防控,累計在河床河道、江河堤防、水庫堤壩、景區學校、施工場所及城鎮低窪區等重點部位,投入防控力量5600人,實行專人24小時看守巡查,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面對入汛以來的嚴峻形勢,伊春市正在進一步從嚴壓實黨政責任、從細部署防范措施、從快做好人員轉移、從實抓好搶險救災,死看硬守主汛期這一關鍵節點,全力奪取今年防汛工作的全面勝利,確保全市社會大局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