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現場
搜 索
[改革開放40年]哈市道外區團結鎮紅光村:畜牧場華麗變身龍江第一村
2018-08-02 08:57: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劉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8月2日訊 松花江下游,阿什河口處。曾經的沼澤遍布,如今已成為花園式廣場: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式牌樓、粉刷一新的古裝景觀亭,還有精致的小品裝飾……7月25日午後,走在道外區團結鎮紅光村寬闊平坦的馬路上,新農村建設的欣喜變化不禁讓人眼前一亮。翻開紅光村歷史一角,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美麗新村畫卷。紅光村黨委書記徐在山帶領村民們填泡造地、勤儉辦廠、興工強村,走出了一條改革奮進、艱苦創業、科技興企、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建設成功之路,紅光村被譽為黑龍江省第一村。

  村裡建廠後:小畜牧場變身資產超億企業躋身全國工業鍋爐十強

  紅光村以前土地大部分都是難以利用的泥窪、沼澤地,最初的主業是畜牧業養殖。時任村黨委書記的徐在山看在眼裡, 1984年4月底,他只身到大邱莊學習考察。回村後,徐在山制定了新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改變生產大隊管理模式,推行現代企業的公司管理模式,大力發展村辦工業,走工業化興村道路。徐在山又去了曙光鍋爐廠,他發現,盡管加工的是零配件,但效益卻遠遠高於農業生產,他的『野心』逐漸膨脹到自己成立鍋爐廠。

  紅光鍋爐廠成立時,哈市已有同類企業20多家,紅光村是最小最弱的。經多年努力,當年的小『末末渣兒』,成長為全東北地區工業鍋爐的龍頭老大,到如今躋身全國工業鍋爐行業1700多家企業前十位,全國風電塔架制造前三強。徐在山從打破大鍋飯、實行按勞取酬、劃小核算單位開始改革,生產一線職工的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連續5年企業勞動生產率保持50%的增長幅度。如今,保存完好的老賬本上記錄著,一個焊接女工的月收入是徐在山的十倍還多。徐在山說:『現在,村辦集體企業員工1160人,每年鄉政府繳納稅費四五千萬,總資產已達到10億元。

  產權改革後:全村村民個個有股份還給分樓房

  1991年元旦,當時紅光鍋爐廠的一件大事轟動了全省,全廠所有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樓房。2004年,徐在山又對如日中天的紅光鍋爐廠進行現代產權改造,由全體村民控股。改革中,領導和職工一致認為徐在山應拿51%的股份,但他堅決不同意,最後只拿了10%的股份,把更多的股份分配給村民。股權改造後的紅光村,成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家『政企合一』的行政村。現在,村民每年按股分紅,少者兩三千元、多者一兩萬元,每人都有醫保社保。除此之外,村集體還每人每月補助1000元文體娛樂費。

  在新村兩處大門口,紅光村已建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兩座高大靚麗的紅光村牌樓;建成了體現金元文化的3座古裝景觀亭、百米風景長廊和千米文化牆。鋪設的環村水泥道路縱橫交錯。流經紅光村2公裡的阿什河兩岸,計劃打造中華風情園。沿江修建了亭臺樓閣,配建了一處總面積3000平方米的社區科技文化樓。今天的紅光村社區,高樓林立、道路縱橫、亭臺樓閣、柳綠花紅,已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做到了少有所學、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已步入了小康生活。

  企業做強後:產品遍布全國最遠銷往新疆

  走進紅光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的燃氣鍋爐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著。2017年僅北京地區就簽約300餘臺燃氣鍋爐,簽約額達到上億元。產品遍布東北、華北、西北,最遠銷往新疆。目前正在研究智能化機器的引進和開發,讓產品遍布全國。

  除了本地村民,紅光鍋爐集團更重視人纔的引進和培養。廠裡140多名大學生中,很多都是畢業就來廠工作,還有的被送到哈工大等高等院校進一步深造。據原綜合辦主任於銘生介紹,紅光幾十年來堅持年年舉辦職工子女學習成績匯報會,出資獎勵成績好的學生和考上大學的學生。畢業回紅光工作的,報銷大學期間全部學費。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的馬興華表示,在紅光鍋爐廠,只要有纔能,就給你乾事的舞臺,企業注重人纔培養是最吸引她的地方。據公司總經理徐燕介紹, 2016年,紅光鍋爐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填補國內空白、國際首臺套232兆瓦的環保節能型熱水鍋爐,可帶動330萬平方米、近5萬戶居民的供暖,熱效率高於國家高效節能鍋爐標准2.1個百分點,減少煤耗量3%以上。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