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3日訊(記者 姜輝) 『再有20多天就能摘果了,年底分紅又能讓30多戶貧困戶脫貧』。8月3日,哈市通河縣富林鎮長興村平歐大果榛子(以下簡稱大果榛子)種植園裡,兩三米高的榛子樹遍布山坡,顆粒飽滿的大榛子壓得樹枝都要斷了,長生平歐榛子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民正在查看榛子的長勢,2009年以來,通過種植大果榛子,鄭民已經累計幫助70餘戶村民脫貧。
『我是全村最早種大果榛子的,2009年就開始了,除草、施肥都找村裡的貧困戶,一天給100塊錢。2016年加入合作社後,有340餘戶村民參股,帶領大家種了11500餘畝大果榛子,每年能幫30餘戶貧困戶脫貧。』鄭民告訴記者,大果榛子頭三年不結果,合作社在榛子4米行距中套種了寒地玫瑰、藍靛果等,一株寒地玫瑰能賣30元錢,保證貧困戶每年也能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進入盛果期後,大果榛子年產值可達100萬元以上,貧困戶每年能分紅5000元以上,成為穩定的經濟收入之一。』

在長興村大果榛子扶貧基地裡,剛栽三年的榛子樹還沒到摘果期,村民們正在為樹叢間的寒地玫瑰松土。『2014年之前,長興村是省級貧困村,村裡多是荒山,種莊稼也不活,經過多年研究嘗試,我們從遼寧引進了大果榛子,山坡上、石頭縫裡都能成活,一棵樹能產5斤乾果,每斤賣30塊錢以上,畝產經濟價值達12000元以上,是苞米、土豆的15至20倍,兩粒榛子就能抵上一斤苞米』。通河縣農業局副局長劉研奧介紹說,目前通河縣大榛子產業發展到20萬畝,是全國大果榛子第一縣,已被列入哈爾濱市重點推廣產業,未來3年哈市要發展到300萬畝。


『長興村不僅大果榛子種的多,全國最大鵪鶉養殖基地、吉尼斯現代科技示范園都在這裡。2017年我們就在長興村用13分23秒時間內完成了700萬株秧苗的插秧,創下「同一地點、最多人插秧」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站在吉尼斯現代科技示范園裡的紀念碑下,劉研奧說,經過幾年發展,長興村已經成為精准扶貧典型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通河縣委書記劉長河表示,精神文明必須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物質文明必須以產業興旺為前提。通河縣精心謀劃一村一品一業產業發展路徑。三年的實踐證明,發展以大果榛子為代表的生態林業經濟,是一項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惠民工程,是一項快速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黨建工程,是一項強縣富民的戰略工程。同時,引導農民在榛子林地套種套養菌藥、禽畜等,發展蘆筍、果菜等庭院經濟,引導農民發展以民宿游、農業觀光、瓜果采摘等生態特色鄉村旅游,疊加增加農民收入。『目前,上海驢媽媽旅游網在我縣發展三產,縣裡正在籌備「搖錢樹」活動,豐收時節,讓游人體驗到摘榛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