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盡賞中國音樂劇的南腔北調
2018-08-22 08:26: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2日訊 說到第34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有哪些重頭戲,第十三屆全國聲樂展演暨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中,首次舉辦的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無疑是其中之一。《黃四姐》《火花》《牽魂線》《桃花箋》《麥琪的禮物》《情動哈爾濱》等6部從全國各地報送的36部音樂劇中遴選出來的優秀音樂劇相繼亮相哈爾濱,近10天的時間裡集中上演12場,且特色各具,可謂機會難得,讓廣大觀眾盡享視聽盛宴的同時,對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有了更多了解,也為音樂劇從業者、研究者等提供了交流學習平臺以及直觀感受中國音樂劇發展現狀的契機。

  優秀劇目集體來襲

  看各地文化的音樂劇演繹

  土家鄉村音樂劇《黃四姐》帶著原生態的泥土氣息,立體展現土家族文化。漫瀚調音樂劇《牽魂線》將傳統『非遺』漫瀚調與現代音樂劇結合,歌頌改革開放40年鄉村新面貌。《火花》講述革命先驅高君宇關於理想和青春的故事;《桃花箋》取材於有『針神』之稱的蘇州繡娘沈壽的傳奇人生,富有蘇州歷史文化特色。《麥琪的禮物》根據美國作家歐·亨利同名短篇小說改編,引發對歐亨利式愛情意義的思索。還有充滿溫情與浪漫色彩的《情動哈爾濱》,演繹跨國情感,極具哈爾濱地域文化特色。

  這幾部音樂劇多數立足本地歷史文化,用音樂劇來講中國故事,有的展演劇目還在國內外斬獲獎項。據了解,《麥琪的禮物》在第11屆大邱國際音樂劇節中榮獲『評委會大獎』,《黃四姐》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獲得劇目銀獎和最受觀眾歡迎十佳劇目獎。這麼多優秀的音樂劇匯聚『哈夏』,觀眾直呼過癮。觀看了《火花》後,觀眾中一名大學生說:『這麼好聽好看的音樂劇應該到大學校園中去演出,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評價,這6部音樂劇可謂各具特色。王祖皆表示,在『哈夏』音樂會期間舉辦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展示平臺,是對這些年我國原創音樂劇的一次檢驗,展示了中國原創音樂劇的一種狀況和新的發展特點。此次展演期間開展『一劇一評』很有意義,設立不同的主題,例如,《黃四姐》設立的主題是傳承發展民間歌曲、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打造鄉土音樂劇;《火花》設立的主題是革命歷史題材的敘事方式和詩意表達;《牽魂線》設立的主題是利用非遺資源打造現實題材區域音樂劇等,從對劇的點評出發,引申擴展到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深刻思考。

  不拘泥於形式風格

  中國音樂劇發展天地廣闊

  音樂劇綜合歌、舞、劇等諸多元素,憑借豐富的舞臺呈現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青睞。音樂劇在我國經歷近四十年的發展,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較為常見,但一些地方的觀眾接觸音樂劇的機會並不多。《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媽媽咪呀》等世界經典音樂劇使很多人印象中的音樂劇的氣質是『高大上』的,亦或是時尚而富有現代感的。而在此次展演中,《黃四姐》和《牽魂線》兩部『鄉村』『區域』音樂劇讓觀眾和專家評委看到了中國原創音樂劇也可以是富有鄉土氣息,質朴而接地氣的。

  《牽魂線》的總導演陳二勇說:『我們當地的老百姓喜歡漫瀚調,家裡辦喜宴、談戀愛等都要唱漫瀚調。根據我們當地的文化特點,我們創作的時候不拘泥於某種格式,以我們地方的民歌為元素,語言用我們地方的方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地方特色的,通俗易懂,老百姓特別喜歡。』陳二勇表示,中國的民間曲調、民族歌舞、民族音樂等具有多元化特性,音樂劇進入中國後會變得更加豐富,唱出來是南腔北調,百花齊放。

  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表示,這次音樂劇展演給我們一個啟示,可以在廣泛的地區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開展音樂劇。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國各個地區開展的前景天地廣闊。其形式風格可以不拘泥,可以是時尚現代一點的,也可以是民族民間、地域特色濃郁的。

  從量變到質變

  講好中國故事找准角度方法

  王祖皆認為,成熟的中國原創音樂劇需要實現現代性與民族性的完美結合。經典民歌『黃四姐』、傳統的非遺漫瀚調、蘇州歷史文化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如何與音樂劇這樣的現代舞臺藝術結合的?陳二勇說:『我們一直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讓本土音樂劇更加接地氣,傳得開,留下來。把漫瀚調中表達愛情酸溜溜的感覺,用小吉他來伴奏,這種情感可以讓現代人接受,表現悲壯的時候,讓它多幾個聲部,把它的力量感拉強。』《黃四姐》也探索性地融入了『原通唱法』,將原生態和通俗唱法相結合。

  此次音樂劇展演中,專家評價《火花》『相對比較成熟』,『基本按照國外引進的音樂劇模式』,並對其劇本、構思、故事、音舞劇結合等方面給予好評。喬佩娟表示,發展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劇,需要學習借鑒世界優秀音樂劇的規律和經驗。《火花》的總導演鍾浩認為,不是簡單地去模仿,而是學習分析他們的創作方法、觀念、技術,包括戲劇結構的搭配,音樂的配比,戲跟音樂的結合、講故事的方式等。學習好的創作概念和方法,講好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的觀眾能夠接受。鍾浩表示,不管是表現什麼題材,需要找准角度,敘事方式、創作方法很關鍵。

  鍾浩說,好的音樂劇是要有量的堆積的。對待中國音樂劇應該更寬容,看到每一部作品積極探索的一面,在一定量的基礎上,業內有所比較,觀眾有所選擇,為音樂劇提供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鍛造不落幕的經典加強編劇作曲人纔培養

  近年來,國外經典音樂劇的引進和本土化培養了我國的音樂劇觀眾,也鍛煉了演員。在王祖皆看來,成功的音樂戲劇還需要有戲劇、音樂、舞蹈、所有舞臺手段集約迸發的精彩場面去打動人心。而打造經典音樂劇唱段,關乎到音樂劇能不能在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比如說經典音樂劇《貓》中有『回憶』,歌劇《白毛女》中有『北風那個吹』等纔使音樂劇更加喜聞樂見,深入人心。

  雖然中國原創音樂劇還缺乏像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那樣上演二三十年久演不衰、取得高票房的所謂『爆款』,但專業藝術院團、藝術院校、民營劇團、熱心音樂劇的人等都在積極進行音樂劇的創作探索。記者了解到,《火花》是山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首次『觸電』音樂劇,在此劇前,團裡的演員並沒有演出音樂劇的經驗, 《火花》讓他們當中很多人愛上了音樂劇表演。劇中『石評梅』的扮演者張楠告訴記者,她是名獨唱演員,這部劇是她第一次接觸表演。她做了很多功課,練唱段,做基礎的小品訓練、形體訓練,前期准備了大半年的時間,纔有了今天舞臺上的石評梅,這部戲四年間演出了100多場,作為一個演員能夠遇到《火花》這部戲她是幸運的。

  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廖向紅表示,目前我國的音樂劇表演人纔培養初具規模,但中國音樂劇要有長足的進步,音樂劇編劇人纔和作曲人纔的培養還需要加強,對此戲劇院校雖然有意向,但是系統的培養方式或規律還沒有建立起來。此外,我國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的音樂劇劇團,所以有時候音樂劇人纔不得不流向影視,走向兒童劇、話劇等院團。

  音樂劇表演人纔需要通過劇目和舞臺來磨練演技,音樂劇也需要打磨提昇,常演常新,對劇目發展有所規劃。據介紹,《牽魂線》在制作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下基層演出,除了劇場版,也有基層演出的舞美簡約版。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團長燕冰告訴記者,《黃四姐》在創作過程中還著意打造了一部70分鍾的旅游版本,進行旅游駐場演出,希望可以打造永不落幕的《黃四姐》。

  此次全國優秀音樂劇展演會落幕,但卻在更多觀眾心中灑下了對中國音樂劇未來的美好希冀。漫瀚調音樂劇《牽魂線》。音樂劇《情動哈爾濱》。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