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記者 楊帆)今年8月25日是第二次全國殘疾預防日,今年的主題為『殘疾預防,從我做起』。哪些殘疾可預防?哪些因素是導致殘疾主要原因?東北網聯合省殘聯推出《殘疾預防在身邊》系列報道為您答疑解惑,25日,東北網專訪了省殘聯康復部副部長叢梅。
黑龍江107萬殘疾人後天致殘達74%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黑龍江省有殘疾人218.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為5.72%。其中視力殘疾28.7萬人,佔13.11%;聽力殘疾35.8萬人,佔16.35%;言語殘疾3.0萬人,佔1.37%;肢體殘疾91.7萬人,佔41.90%;智力殘疾16.0萬人,佔7.31%;精神殘疾13.7萬人,佔6.26%;多重殘疾30.0萬人,佔13.70%。截至2018年8月22日,全省共有持證殘疾人107.45萬人。
在眾多致殘原因中,先天性因素致殘佔9.57%,後天獲得性因素致殘佔74.67%,不明原因或其他因素致殘佔15.75%。後天獲得性因素是致殘的主要因素,我國每年新增殘疾人主要由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意外傷害、出生缺陷等因素導致。
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
叢梅說,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家庭幸福、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可能導致殘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則是客觀的必然。前者如遺傳、發育缺陷、意外傷害、疾病、環境和行為因素致殘;後者則主要由於人口老齡化後生理功能衰退而導致功能障礙。』叢梅說,預防和康復是『一分投入,十分產出』,加強殘疾預防,可以減輕全社會的衛生成本和疾病負擔,顯著提高公眾健康水平,是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殘疾預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重視殘疾人健康,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2017年1月11日,國務院第16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並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的綜合性法規。《條例》首次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國家、政府和公民在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中的責任,確立了『預防為主、預防與康復相結合』的方針,對殘疾預防、康復服務、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規定,明確了殘疾預防工作應當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
2017年為8萬餘殘疾人提供免費康復服務
2016年12月,根據國家出臺《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制定出臺《黑龍江省貫徹落實<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在哈爾濱市道裡區、訥河市、勃利縣開展全國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創建試點工作,實施孕產婦產前篩查診斷等重點乾預項目,建立殘疾報告制度。2018年由中省直48個部門共同參與,建立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聯席會議制度,為我省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開展提供政策和組織保障。
『十三五』期間,全省實施殘疾人精准康復服務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為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80%以上,為有輔助器具適配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提供基本輔助器具適配服務的比例達80%以上。『春蕾圓夢兒童康復行動』為符合條件的城鄉有康復需求的殘疾兒童提供手術或康復訓練服務,優先救助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和城鎮低保、低收入家庭的殘疾兒童及重度殘疾兒童;『助力小康輔具康復行動』優先救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和城鎮低保、低收入家庭殘疾人及重度殘疾人。
2017年,實施殘疾人精准康復服務行動,共為82289名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其中為36381名殘疾人提供基本輔助器具適配服務、為2163名0-6歲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