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報8月26日訊 『8·25』火災事故發生後,哈市一院和哈市五院迅速行動,啟動應急預案,開通綠色通道,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投入搶救傷員的工作中,25日當天,生活報記者就兵分兩路,來到收治傷員的兩所醫院,現場直擊搶救過程。26日,記者再次來到醫院,探訪在緊張有序的搶救背後,那些發生在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身上的感人故事,他們用付出和愛,以及精湛的醫術,為傷員們撫平傷痛。
預產期臨近哈市一院急診科醫生劉洋:
晚上沒回家休息患者阿姨心疼『你咋來這麼早』
在哈市一院參與搶救傷員的百餘名醫護人員中,有位醫生的身影格外特別,她就是30歲的急診科醫生劉洋。還有10幾天就到預產期了,但劉洋並沒有回家休息,而是和同事們一起奮戰在救治傷員的第一線。劉洋告訴記者,她主要負責四名傷員,有一位65歲的阿姨情緒有些激動,她不放心,今天7點多就過去查看。阿姨看見劉洋,心疼地說:『姑娘,你咋這麼早就來了?快歇歇吧,別累壞了。』『阿姨,我昨晚沒走。』從25日7點到醫院,一直到26日晚上7點,劉洋一直在忙碌,高強度工作讓她肚子裡的小寶寶胎動變得頻繁,宮縮也越來越多。在此期間,劉洋的爸爸兩次來醫院看女兒,想接她回家,可劉洋都拒絕了,『爸,科裡患者多,同事忙不過來,我身體還行,多堅持一會。』
劉洋的愛人劉譽博是哈市一院EI CU的醫生,主要負責三名重
癥監護室裡的傷員。此次,夫妻倆也一起投入到救治傷員的工作中。劉洋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在她看來,患者恢復健康時也是她最欣慰的時候。劉洋說,再過幾天,傷員的病情穩定些,她再休息。
愛人也需照顧哈市一院護理部護士長侯鳳雪:
第一時間參與支援每隔兩小時為傷員翻身叩背
侯鳳雪是哈市一院護理部的護士長,今年45歲,在這次救援行動中,她被抽調到骨五科進行支援,因為這裡收治了兩名傷情比較嚴重的患者,護理的要求比較高。可很少有人知道,幾天前,她的愛人剛經歷了一場肺部大手術,目前正在家休養,也需要人照顧。侯鳳雪的婆婆今年80多歲,生活無法自理,孩子上初四,面臨昇學,家裡幾乎離不開人。在這種情況下,25日下午,接到醫院的支援任務後,侯鳳雪二話沒說,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為了讓她安心工作,丈夫說:『別擔心,餓了我們點外賣,你就全力救治患者吧。』談到這裡,侯鳳雪流下了眼淚。由於骨五科的兩名傷員病情很重,都是腰椎骨折,每隔兩個小時就要為傷員翻身,叩背。侯鳳雪和護士們細心周到的護理,換來的是傷員發自心底的感謝。
身患癌癥哈市一院急診科護士鄧潔:
突然接到這麼多傷員一天走了兩萬多步
今年48歲的鄧潔是哈市一院急診科的護士,從事護理工作28年了。就在去年,鄧潔被查出了乳腺癌,手術後又進行了化療,今年5月份剛剛返回到工作崗位。 25日6點多,鄧潔接到科裡打來的電話,有傷者需要搶救,讓她趕緊回醫院支援。沒來得及吃飯的鄧潔第一時間趕到醫院,迅速投入到搶救中。接收病人、執行醫囑、為傷員做心電檢查、調床、驗血、護送傷員去高壓氧艙……鄧潔說:『由於之前我們急診病房都是滿員,突然接收這麼多傷員,我們要把現有的病人分流到別的病房,和這些病人的溝通工作都是護士來做。』
人們常說『醫生的嘴,護士的腿』,醫生下完醫囑,護士的動作就要到位,有時候走都不趕趟兒,還得小跑。25日忙完一整天,晚上12點多到家,鄧潔拿出手機一看,自己不知不覺間走了兩萬多步。短暫睡了幾個小時後,26日7點,鄧潔又准時來到醫院,投入到第二天的救治當中。
哈市五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黃麗濱:
為八旬重患做氣管切開術連軸忙30多個小時
25日7時30分,81歲的女性傷者黃某被緊急送往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骨科燒傷綜合樓救治。記者了解到,黃大娘軀乾燒傷3%,伴有較為嚴重的吸入性損傷,入院後直接被送進I CU急救。為幫黃大娘清理氣管裡的煙塵和有害物質,經過北京專家會診,哈爾濱市第五醫院的專家們在26日14時許為其做了氣管切開術。參與手術的專家、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黃麗濱醫生向記者介紹說:『手術進行了半個小時,非常成功,患者現在還在I CU,我們會繼續密切觀察她的病情變化。』
據黃麗濱醫生介紹,黃大娘還有高血壓、冠心病,治療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並發癥,所以她的治療過程會比較長。『我們院燒傷外科專家李宗瑜醫生本來正在外地參加學術活動,今天中午緊急趕回醫院,為患者會診,並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記者解到,黃麗濱醫生已在醫院連軸忙碌了30多個小時,25日夜也僅是匆忙瞇了兩個小時,便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