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輝 陳顯春 那鵬翔 ) 29日,由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黑龍江東北網絡臺承辦的『砥礪四十年奮進看鶴城』 ——網絡媒體走進齊齊哈爾大型新媒體宣傳報道組走進中國一重。
『這個支橕輥200噸重,經過煉鋼、鑄造、加工等工序,生產周期需要五個月左右,價格在八九十萬元。』重型裝備事業部軋電廠車間裡,兩個剛通過嚴密檢驗的支橕輥正在進行吊裝作業。軋電廠廠長戴錦詩告訴記者,支橕輥是軋鋼廠煉鋼的重要部件,中國一重的支橕輥質量國內最高,每年的產量佔國內市場一半。
始建於1954年的中國一重,是我國『一五』期間國家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曾被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
在建廠初期,中國一重就成功制造出了我國第一臺1150mm方坯粗軋機和第一臺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為新中國沒有制造過成套重型機械設備的歷史劃上了句號。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一重經歷了轉軌階段,困難時每月僅給職工發200元生活費,面對困境,一重人自強不息,采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研制了2050mm熱連軋機和1900mm連鑄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新產品,跨上了國際標准的臺階,為企業走出低谷奠定了基礎。

2014-2016年,中國一重受外部市場需求及企業自身轉型滯後等主客觀因素影響,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連續三年虧損運行。
一重人引進『225』管理創新體系,堅持市場導向,全面建立起指標、責任、跟蹤、評價、考核『五個體系』,真正把外部市場機制引入企業內部,徹底改變以往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同時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推行全員『全體起立』,重新競聘上崗,極大調動了乾部職工乾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性提出了『23451』黨建工作總體思路,深入落實國企改革『1+N』文件精神,加快改革創新步伐,通過以改促變、以變促通,內強管理、外聯市場,一舉扭轉了連續3年虧損的被動局面,順利實現了扭虧為盈目標。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一重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使命來完成。2012年成功制造了我國第一臺三代核電百萬千瓦核反應堆壓力容器,2017年成功制造了全球首臺『華龍一號』福清5號反應堆壓力容器,以實際行動開啟了我國自主核電新時代。中國一重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既能提供核島一回路全部鑄鍛件,又能生產核島主設備的供應商之一。

截至目前,中國一重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近40項,省部科技獎項150餘項,有效專利496項,其中發明專利226項,並且在核電、石化和冶金成套裝備領域,制造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的重大轉變。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堅持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焦發力,立足於現實基礎和資源優勢,圍繞市場有總需求增長空間和供給側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謀劃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實施重點產業倍增計劃,走出了一條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路子。在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下,8月28日,中國一重、富拉爾基區政府與落戶齊富地區配套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舉行,標志著齊齊哈爾市配套企業與中國一重的合作又邁出實質性的關鍵一步,在實現合作共贏的同時,必將加快全市裝備整機制造和基礎零部件產業的發展。
中國一重是與10家配套企業落戶是合作多贏的新模式,是招商引資的新途徑,是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新標志。此次協作配套成為『一重模式』的新亮點、成為齊齊哈爾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齊齊哈爾營商環境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