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訊 玩具陪伴孩子成長,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在,兒童玩具就像是中國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一個縮影。人們在歷史的車輪帶動下,見證了幾代兒童的成長和玩具的變遷。
說起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很多人不僅會陷入回憶,想想小時候的玩具有哪些,最鍾愛是什麼,不同年代的人總會有著不同的答案。而這些不同的玩具,也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特定符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那是我國物資較為匱乏的時代,很多人僅僅能生活在溫飽階段,在市場上也鮮見賣玩具的。但是似乎任何因素都無法掩蓋孩子的天性,所以在那個年代,很多玩具都是孩子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制作的,而這個過程本身也成了快樂的源泉。很多經典的玩具幾十年間一直在民間一代一代廣為流傳,打陀螺、滾鐵環、撿石子,一切又熟悉又遙遠。
居住在建華區玉坤小區的趙凱旋出生於1953年,當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玩具只有原始的石頭、木頭和鐵線。『小時候家住在富拉爾基區,小伙伴們都是廠裡工人的子弟,一群男孩一起玩兒,大家總想變著法兒的整點兒新鮮玩具。說白了,那時候真的買不到什麼現成的玩具,大家都是動手自己做。打比方說,我就曾經把一個自己珍藏了好久的長鐵釘,放在壓路機下面,壓扁之後再磨成一把小鐵劍;或者把家裡燒火用的木柴刻成一只手槍,要不然就是做成彈弓;如果爸爸能拿回來一些粗一些的鐵線,那就做成鐵圈,滾鐵圈玩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趙大伯的兒子四五歲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塑料、薄鐵皮制作的玩具。他曾經給兒子買過一個塑料制作的紅白相間的不倒翁娃娃,還有當時很流行的積木,可以搭成房子或是汽車,因為是木頭做的,結實耐用。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用自己的獎金給兒子買了一個鐵皮制作的小飛機,兒子一直當做寶貝玩了好幾年。
『對了,那時候男孩還喜歡彈玻璃球兒,兒子總是求我給他一點兒錢,讓他多買一點兒玻璃球兒。上學的時候,他書包裡的玻璃球兒撞得「嘩啦嘩啦」直響。再後來,市面上就開始出現電子游戲機了。一到寒暑假的時候,我兒子就會讓同學到家裡來玩兒。』趙大伯笑著回憶說。
到了2004年,趙大伯的孫女出生,市場上的玩具品種多到數不過來。在小孫女的成長過程中,伴隨在她身邊的從芭比娃娃、益智積木、喜羊羊,到電動小火車、坦克、搖控飛機、搖控汽車,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甚至包括兒童飛鏢、兒童籃球架等。
改革開放,一方面,讓大量的外國動漫進入中國,玩具市場迅猛地被動漫人物玩具佔領;另一方面,高科技玩具則依舊昂首闊步向前邁進。2010年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娛樂設備已經成為了現在玩具中的主流,『iPad』等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成了每個小朋友最喜歡的玩具。而且,喜歡玩具的對象群也從小孩擴大到了成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隨著時代的變遷,玩具也越來越趨於個性化。總之,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我們買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