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實習記者 崔昕 記者 楊帆) 中央企業先進職工、中航工業集團『航空報國,動力先鋒獎』 、中國航發集團『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中航工業技術能手等、享受黑龍江省政府特殊人纔津貼和國務院特殊人纔津貼……有如此殊榮的,正是中國航發首席技能專家黑龍江省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帶頭人劉加良。

1993年,劉加良在黑龍江省機械制造學校畢業後進入哈爾濱東安發動機公司工作,作為生產線成長起來的技能工人,他勤勞肯乾、勇於探索,由於不滿足於機床廠家的簡單培訓,他就自學英語,研究英文版機床說明書。操作高精密航空產品的加工,劉加良養成了仔細認真的習慣。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勇於創新的心態讓他在航空機匣零件加工技術上,迅速成為公司技術領域的領頭羊,並在2006年晉昇為數控加工中心高級技師。
劉加良的身上始終保持著一種不服輸的拼勁,難度越大,越能激發他挑戰的激情,他參與三十多項科研攻關和二百多項技藝改善。2015年憑自學考入了哈爾濱理工大學;參與和法國合作的某型發動機研制項目最終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民用航空發動機項目;攻克某主旋翼軸加工難關,為2009年國慶閱兵典禮中該機種的順利交付貢獻了力量,並編寫加工標准操作教材,這些都是他不斷創新的明證。
尤其是在數控加工技能的總結和固化方面,劉加良填補了公司空白。他首創了東安公司第一本由工人自己編制的《加工標准化規范》可視化教材,同時《加工標准化規范》在生產線上大量使用也一舉打破了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消除了技術壟斷現象,縮短了一線操作工人的成長時間。公司以他為帶頭人成立的劉加良高技能人纔(勞模)創新工作室,在一項項攻關中,帶出了一支過硬的隊伍,大多數徒弟都奮斗在航空產品加工的關鍵崗位上,成為航發科研生產中的骨乾力量。他深知,在航空產品加工領域,如果不建立完善的工藝方案和統一的加工方法,加工出來的產品就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質量處於極度的不穩定狀態,關鍵環節的加工技術也會控制在少數有經驗的人手裡。
記者手記:踐行動力強軍、科技報國的集團使命,繼續努力實現航發人的夢想是這位航天匠人的最大願望。劉加良二十餘年潛心研究,始終致力於技術改進和創新。藝無止境、學海無涯,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