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推進文旅多路徑融合探尋城市發展新動能 來自2018『文化之都』論壇的報道
2018-09-03 07:56: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天池 劉莉 蘇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論壇現場。

  黑龍江日報9月3日訊 在日前舉行的『文化之都』論壇上,百餘名來自國內外知名的專家與學者,共同圍繞『文旅融合:城市發展新動能』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作為『東道主』的哈爾濱市,以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歷史,讓與會專家學者毫不吝惜贊美之詞。同時,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哈爾濱市應如何更好地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如何持續推進『文化之都』建設等一系列問題,專家們積極建言獻策。

  文旅深度融合催生發展新動能

  哈爾濱應如何將文化與旅游有機融合在一起?眾多參加論壇的專家與學者給出了建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乘虎說,旅游業發展是文化業最直接的動力。文化和旅游融合絕不是行政部門之間簡單地融合。實際上,要做好城市故事的表達和設計,與城市內在文化氣息息息相關。一座旅游城市缺少獨有的文化氛圍,游客的體驗感就會很差。同樣,文化是要靠旅行的『流動性』纔能傳播得更遠,通過旅游業來提高城市知名度。『旅游最終帶來的美好感受一定與文化相關。』

  楊乘虎表示:『文旅融合不僅是吸引旅游資源和外地游客來到本地,也帶動了城市和城市之間的交流。如果只有外部進來,而我們沒有出去,單向的文旅融合也是短暫的,沒有活力,所以一定要雙向互動。』

  楊乘虎建議,作為『供應商』,哈爾濱市要判斷供應的服務產品和旅游產品是否有持續的吸引力和滿意度,不能關起門來,要走出去,政府職能部門需要看外部,再回頭來優化和提昇自身的旅游品牌。張開眼睛看世界,要了解同行、鄰居、對手做了哪些比較好的旅游產品。

  韓國文化旅游學院產業與經濟部部長金奎杬介紹說,原來韓國的旅游觀光是以大型設施和區域為主,現在逐漸轉變為文化藝術、韓流文化等引領旅游。旅游設施賦予文化含義,纔能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很多游客去仁川、首爾等地旅游,絕不是單純地為了看設施,而是去體驗韓流文化,所以說,韓國的旅游設施是為文化提供輔助的。

  據了解,近年來,哈爾濱市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實施『旅游+』戰略等舉措,已經讓旅游業邁上了千億級臺階,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肯定地說:『我們每年會對全國60座城市、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游客滿意度監測,監測了40個季度,通過網絡調查、政府部門數據等大數據顯示,哈爾濱市一直排在前列。大家對哈爾濱市的印象非常好,認為這座城市有著多元文化交融性,是有生活品質的城市。』

  挖掘城市文化講好哈爾濱故事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表示,哈爾濱市應當把『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抓手,要認真研究,並由政府主導,通過規劃先行、詳盡措施、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動作,推動『文化之都』可持續發展。他舉例道:『德國魯爾區是老工業基地,他們通過「歐洲文化之都」建設,把老工業基地改造成工業遺址,打造了700公裡的工業遺址之路,其中包括串聯了200多處大型工業遺址、30~50個文化藝術場館、2000餘個工業遺址點,形成項目名為工業遺址文化尋根之旅。我覺得哈市「東亞文化之都」的創建,可以借鑒該區域的成功經驗。』

  楊乘虎則建議:『政府不應唱「獨角戲」,應該注重社會參與度,讓更多的哈爾濱市民參與進來,讓整座城市擁有共同的認同感。』

  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史達通過自身經歷說:『哈爾濱市要學會講故事,賦予當地旅游產品故事,游客不是單純地購買一個旅游商品,而是為故事買,旅游上有句話講「三分看,七分聽」,聽的就是文化,產品有了「故事性」,游客購買力自然就提昇了。另外,在歐洲和上海的很多歷史建築上,都會掛一個牌子,講一講這棟建築的故事,勾起游客興趣,讓他們能夠延長停留時間。我覺得中央大街也可以借鑒,因為那裡有很多猶太人當年留下的建築和印記。哈市有非常深厚的歷史積淀,政府部門應當更好地挖掘其背後的文化,講好哈爾濱的故事,做好哈爾濱獨特的身份識別。』

  對話『歐洲文化之都』打造國際化『文都』品牌

  『東亞文化之都』從創建至今,通過務實合作、密切交流,成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機制和平臺,並逐漸得到強化。但與相對成熟的『歐洲文化之都』建設相比較,還處在摸索階段,因此,與『歐洲文化之都』的直接對話,通過充分地交流與借鑒,打造2.0昇級版的『東亞文化之都』成為論壇第二場互動討論的焦點問題。

  以城市真實建築為背景,將著名音樂劇裡的人物形象制作成巨型玩偶穿梭於城市街道,讓音樂劇走下舞臺、走入人群和游客……這是2018『歐洲文化之都』荷蘭的萊瓦頓市對文旅融合發展所做的成功嘗試之一。來自荷蘭萊瓦頓市的代表進一步舉例說,一個博物館項目,他們將其遷址,周邊配建商場等設施,把博物館盤活起來,重新改造後僅一個展覽就吸引了15萬餘人前來參觀,且其中大部分是外地游客;把棄用的監獄重新利用,賦予其文化內涵,每個房間改造後作為創業企業的辦公室,同樣配套商場等基礎設施,這在『歐洲文化之都』創建一年就吸引來170多萬游客。

  叫響『文化屬於大家』口號的另一『歐洲文化之都』馬耳他瓦萊塔市,通過對雨果、托馬斯等文化名人的優秀作品開發文化活動,實現文化發展轉型;加大對文化項目的投入,修建文化中心、酒吧、餐館,項目注重創造性和想象力,並利用當地藝術家的所長所能引領時代潮流。一組數據更加印證了該城市文旅融合發展的可行之道:一場參觀活動引來270萬人在線觀看,線下11萬人參與、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的1/3;2017年第四季度全職就業崗位增長18.4%,兼職就業崗位增長18.6%;入境旅游人數同比增長15%……賦予創意的音樂、展覽、設計、博物館等系列項目及活動,已經成為瓦萊塔市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靚麗名片。

  據介紹,歐洲文化在『歐洲文化之都』的框架下,在時間和空間等多個維度達到了互聯互通。『歐洲文化之都』的活動是開放的、國際化的,通過與其對話,可以助『東亞文化之都』系統地找到出路。

  來自馬耳他的馬克·格倫·布哈賈爾建議,在中西方國家之間建立充分、全面的聯系,加強合作,僅僅幾個城市是不夠的,因為各個國家、城市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建立聯系應嵌入一個模塊,無論是論壇還是演出活動建立聯系後,形成良性互動發展鏈條,攜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