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3日訊 『烏蘇裡江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8月16日,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的赫哲風情園裡,熟悉的《烏蘇裡船歌》伴著瓦藍的天空,回蕩在烏蘇裡江畔。地處黑龍江省最東方的四排赫哲族鄉,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鄉之一。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這個鄉的村民也在改變著……
香港游客黃家能:
來到這裡就想起了《烏蘇裡船歌》
『看這裡……』香港的黃家能先生領著上小學的女兒正在赫哲風情園裡照相,女兒穿著赫哲族服裝,坐在碧綠的草地上,格外漂亮。
『我在香港就聽過《烏蘇裡船歌》,現在我們一家來饒河,真的感受到了大界江的壯闊,空氣的清新,更感受到了赫哲族的民風淳朴、熱情好客,以及沒有文字的伊瑪堪所帶來的那份美好……』黃家能說,他在互聯網上查到: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樺樹皮制作技藝』『魚皮畫制作』和『嫁令闊』『杈草球』『薩滿舞』『食魚習俗』分別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四排鄉每年還舉辦七月十五河燈節、開江節等民族傳統節日……這讓他一定要來四排鄉看一看。
伊瑪堪傳承人葛玉霞:
已開課1萬多堂學員從6歲到70歲都有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阿格弟莫日根》……』在『撮羅子』模樣的傳習所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葛玉霞正在進行一周固定的伊瑪堪課程。當天來學習的人,最大的49歲,最小的還在上小學。不論是固定來學習的村民,還是外地的游客,葛玉霞每次上課都會熱情地邀請大家來聽課。
『我從2011年就開始講習伊瑪堪了,到現在已經開了1萬多堂課,學員從6歲到70歲的都有。』葛玉霞是赫哲族人,據她介紹:『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不把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續下去,實在是太可惜了。』
村民任慧芹:
陪女兒學本民族語言自己也喜歡上了伊瑪堪
49歲的任慧芹是當天課堂上年齡最大的學員。9年前,任慧芹領著4歲的女兒回娘家參加同學聚會,任慧芹的丈夫是赫哲族,同學們問她『你女兒會說赫哲話嗎?』任慧芹的女兒搖著頭。『怎麼赫哲人不會說赫哲話呢?』同學無意的一句話,讓任慧芹深深地感受到,要把赫哲的文化傳承下來。
從那以後,任慧芹就陪著女兒跟葛玉霞學伊瑪堪,任慧芹也被伊瑪堪的精彩演藝所感染,再加上游客的好奇和喜歡,更堅定了任慧芹和女兒學習伊瑪堪的信心。現在,任慧芹的女兒能把《西特莫日根》全部背下來了。
四排村婦女主任黃維玲:
開發特色美食30餘類為20餘人提供就業
記者了解到,2000年,饒河縣建設了四排赫哲族鄉風情園等文化設施。2017年省民委投資將其擴建,同時建設完善了文化站、農家書屋、烏日貢廣場和自駕游廣場等文化場所。今年還成立了四排赫哲族鄉創客孵化園。
2017年4月,四排村婦女主任黃維玲發動村婦女成立了黑龍江赫香食品有限公司,圍繞烏蘇裡江豐富的漁業資源,開發赫哲族特色美食系列產品30餘類,提供就業人數20餘人。鄉黨委、政府無償將117平方米的原閑置客運站作為生產廠房,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幫助注冊了額涅尼塔斯恨烏魯卓(媽媽的魚毛作坊)商標。如今,預計年銷售收入100萬元,年利潤30萬元,並帶動貧困戶3戶6人,每人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