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訊 在改革開放初期,百姓健身鍛煉方式主要是做廣播體操、跑步、單雙杠。每天早上,無論是學校還是機關單位,大家都很認真地做操,不僅動作規范,而且風雨無阻,第七套廣播體操的音樂已經成了80後一代人的回憶。那時候,一到運動會就能看到長跑,一有比賽就一定是籃球賽、乒乓球賽。如今,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兒時對健身房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一些歐美的影視劇裡,如今,越來越多新奇的健身方式、體育項目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身體健康和健身鍛煉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

市民在龍沙公園打太極拳。
40年來,民眾的健身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已經不再滿足於那些單調的、整齊劃一的運動方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健身休閑。健身跑、騎行、登山、徒步、游泳、球類、暴走、廣場舞、冰上運動等有氧健身和傳統體育的群眾基礎廣泛。帆船、擊劍、賽車、馬術、滑雪、極限運動、航空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運動項目也展露頭角。
1956年出生的姜龍,今年已經63歲,但由於長期運動健身的原因,一點都看不出來是位六旬老人,黝黑的皮膚下透露著健康的氣色,一絲白發都沒有,1.80米多的身高,走路腰板挺得直直的,體態健碩,一看就是個『練家子』。從10多歲在冰球場觀看冰球比賽的他,就注定這一生與體育運動結緣,年少時,冬天滑冰,夏天游泳。人到中年,帶著兒子練冰球,長跑,玩輪滑。暮年之際,練太極拳,跳廣場舞,用他的話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再過二三十年還能在運動場上看到他。
70、80年代
1978年24歲的姜龍開始在市電業局上班,曾在上中學時,他就經常去一廠二廠俱樂部的冰球場去看冰球比賽,飛速的滑冰,激烈的賽事,讓姜龍慢慢地愛上了冰球這項體育運動,據他回憶,在當年,冰球這項運動在齊齊哈爾市特別火,有一次來看球的觀眾太多,看臺都被擠塌了。
因為非常喜歡冰球運動,姜龍就夢想能有一雙冰刀鞋,懇求了母親很長時間,母親用了一個月的工資36元錢給他買了雙黑龍冰刀鞋,在那個年代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姜龍穿著心儀的冰刀鞋來鶴城體育場裡滑冰,70年代,鶴城體育場還沒有圍牆看臺,就是用土堆圍了個運動場,但大家都在這裡滑冰,也沒有人教滑冰,就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學著滑,不記得摔了多少跤,腿磕青了多少塊。有時候也去冰球場滑冰,市運動員上午在冰球場訓練,下午就開放給市民們滑冰,那是他每天最開心自在的時刻,可以盡情地在冰上遨游。
在當時那個年代,業餘文化生活很單調,沒有手機電腦,連電視都不是家家都有的,所以姜龍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體育運動上。中午午休時,姜龍抓緊時間吃完午飯,就和十多個同事相約去嫩江游泳,沒有泳衣泳褲,不敢買也不敢做,怕家人發現去野游,因為家人覺得野游很危險不讓游。剛開始游泳,姜龍只能從嫩江的一邊游到另一邊,也就二三百米的距離,跟同學學的自由泳和蛙泳,那時年輕,游多久也不覺得累,下午回單位接著上班。
90年代
而立之年的姜龍當了父親,兒子姜楠自小體弱多病,身子骨軟,姜龍愛子心切,決定帶著4歲的兒子一起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現在的姜龍健身運動不僅是自己的愛好,更多的是一種使命,先從早起跑步開始,接著在廣場爺倆一起學輪滑,玩滑板。姜龍玩什麼像什麼,漂移級輪滑有一定危險性,一般人不敢玩,容易劈著腿,姜龍在輪滑群裡玩得數一數二的好。
滑板和漂移級輪滑可以鍛煉人體平衡能力,在冬季來臨前練輪滑可以鍛煉腳踝和腿部力量級平衡能力,等冬天上冰時纔有力量也增加靈活性。玩滑板是為了給學習滑冰做准備,姜楠從小看著父親滑冰,慢慢接觸滑冰、冰球這類冰上運動,也喜歡上冰球,父親成了姜楠的『第一任冰球教練』。有父親給打的基礎,姜楠在二馬路小學上學時就加入了冰球隊。姜龍驕傲地說,在建華區少兒滑冰比賽中,別的孩子纔滑了一圈,兒子就已經滑完兩圈了,獲得了少兒組的第一名。通過體育運動,兒子的身體越來越結實,成年後長到了1.90米的身高。
經過陪兒子這幾年的冰球訓練,姜龍也參加幾次業餘冰球比賽。姜龍的健身項目越來越多,但每天早上4點准時起床跑步,從未間斷過,跑跑步,打打籃球,在外面吃口早飯就去上班了,生活在繼續,運動也從未停止。
千禧年以後
孩子長大成人,工作退居二線,姜龍的日子清閑了不少,但閑不住的他,開始尋找新的健身項目。太極拳在當時開始流行,不僅強身健體,還能修身養性。姜龍在龍沙公園跑步時,看見有幾個人在打太極拳,就站在旁邊看著人家練,回家通過電視、雜志、報紙的介紹,也簡單了解了太極拳,喜歡上這項運動,就跟著龍沙公園的江老師練習,江老師無償教大家打楊氏太極拳。想真正打好太極拳不簡單,能學到精髓更是難,姜龍用了二三年纔學會全套太極拳。
姜龍每天騎著自行車來龍沙公園練太極拳,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十多年堅持打太極拳,骨刺沒了,腿腳靈活了,但最大的收獲就是脾氣變好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脾氣暴躁,練習太極拳可以化解焦慮,舒緩心情。
近幾年,無論在中心廣場還是小區院裡,到處都能看見廣場舞的身影,姜龍怎麼能錯過呢。老伴兒身體不好,姜龍就每天晚上帶著老伴兒來工人文化宮廣場跳廣場舞,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跳了不到一年廣場舞的姜龍體重減輕30斤,據他講,一年四季天天運動,但只有廣場舞讓他真正地瘦下來了,可能是每天晚上吃完晚飯再運動,晚飯都消化掉了,漸漸就瘦了。
國家逐漸強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家家有車,人人有票,開車是最普通的代步工具。姜龍在59歲那年考了駕照,並在同年買了輛日系驪威車來開,他說,買車開車完全是為了方便去多個地方健身運動,有車,一腳油就到地方了。現在的姜龍每天早起開車去龍沙公園練太極拳,然後去早市買菜回家,中午約上老友一起去江邊游泳,晚飯後,開車拉著老伴兒去工人文化宮前跳廣場舞,周末和兒子孫女去滑冰。
姜龍這幾十年的運動生涯,在逐年發生著變化,也反映了改革開放至今,國人對運動健身的強烈需求,全民健身不僅促進了國人自身體質增長,更是為我國體育健身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國運盛,體育興。從『東亞病夫』的屈辱,到笑傲世界的揚眉吐氣,中國體育健身的發展壯大見證了中國繁榮富強的歷程,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