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齊齊哈爾市委辦公室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齊齊哈爾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市直各單位:
《齊齊哈爾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已經市委十三屆三十三次常委會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按文件要求,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辦公室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7月25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全面改善提昇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根據中央和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十六屆二次人代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協調發展新理念,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機制,順應農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破解發展不充分的新問題,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村屯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以乾淨整潔、生態宜居和鄉村特色為導向,建立完善政府推動、群眾主體、多元投入、長效管護、社會參與、部門協作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格局,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各地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勤儉節約,務實高效,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風格,注重留住鄉愁。
——規劃引領、示范帶動。堅持『多規合一』,做到先規劃後建設,用規劃管建設,用規劃管整治。堅持先易後難、典型示范、有序推進、逐步完善、整體提昇。
——村民主體、社會參與。充分依靠鄉村兩級責任主體來組織實施,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願,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導群眾自覺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上下聯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態勢。
——突出專業、科學指導。在農村村莊規劃、廁所改造、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秸稈利用等各個方面都要用專業規范和技術導則,科學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管並重、長效運行。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突出管理,探索形成合理的投融資模式和運行管護方式,推進農村基礎設施運營管護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長期穩定運行。
——全面治理、注重實效。整體推進,不留死角,從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之處著眼,堅決防止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做表面文章,確保取得實效。
——齊抓共管、統籌推進。結合脫貧攻堅,協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形成分工明確、高效有力的工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糞污等治理體系和村容村貌管護機制。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初步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行政村通村硬化率達到100%。全市行政村所在地100%實現綠化,90%以上村屯實現綠化。基本實現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有序目標,村民環境衛生意識普遍增強,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有效解決。
第一類:美麗宜居型行政村。經濟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城中村和城市近郊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重點水源地保護區、3A級以上旅游景區核心區或周邊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運治理體系,全面完成衛生廁所改造,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率明顯提高,村內道路硬化、亮化、綠化、美化等村容村貌顯著提昇,環境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第二類:改善提昇型行政村。有一定基礎條件的行政村和具備條件的中心屯,加大整治力度,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力爭實現90%左右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村內道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有較大提昇。
第三類:基本保障型行政村。主要是目前不具備條件的貧困村,地處偏遠、規劃撤並不再保留和基礎條件較差行政村,在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基礎上,確保村內生活垃圾及時收運處理,基本建立環境衛生日常管護制度,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人居環境乾淨整潔的基本要求。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別完成三類行政村整治目標任務20%、40%和40%的進度。完成三年整治後,第一類行政村力爭達到全市行政村總數的15%以上、第二類行政村力爭達到全市行政村總數的22%以上。40%以上的中心屯達到二類村整治標准。
到2020年,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十有十化六無』目標,即:垃圾治理有設施、有隊伍、有機制,污水治理有聯動、有管控、有治理,農村改廁有標准、有模式、有政策,糞污利用有提昇;村容村貌實現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庭院美化、主街亮化,村莊規劃做到規范化、科學化、全域化,建管機制實現制度化、模式化、長效化;力爭村內無垃圾、無臭水、無散養、無私搭亂建、無殘垣斷壁、無柴草垛。
四、重點任務
(一)突出強化三個專項治理
1.強化垃圾專項治理,重點完善農村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綜合體系建設。全市確定1—2個示范縣,各縣(市)和梅裡斯區至少確定2—3個示范鄉鎮、按照三類整治村標准分別各確定2—3個示范村;其他六個區至少確定1—2個示范村。總的要求,要依據區位、人口、交通和經濟狀況,分類建立『城鄉環衛一體化』『戶定村收鎮運分片處理』『戶定村收鎮運縣處理』『戶定村屯就近就地處理』和市場化運營等村莊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各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方式,進行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一類村中的中心村、城中村、城市近郊村和3A級以上旅游景區核心區或周邊行政村可采取『城鄉環衛一體化』『戶定村收鎮運縣處理』及市場化運營方式。一類村中的其他村和二類村,可采取『戶定村收鎮運分片處理』『戶定村屯就近就地處理』和市場化運營的方式。三類村可采取『戶定村屯就近就地處理』、幾個村設立一個集中填埋點及市場化運營方式。合理測算處理能力缺口,修編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增處理能力建設或原有處理設施昇級改造,滿足農村垃圾處理需要。著力改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嚴重不足現狀,對第一類、第二類整治村增設公共垃圾箱、配備垃圾清(轉)運車和在環境敏感地區建設村級垃圾收轉站進行重點支持。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清理村內積存生產生活垃圾,建立已排查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工作臺賬,並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按時完成整治任務。紮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止,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禁止城市垃圾向農村堆棄,防止各類垃圾『上山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治理率。
2.突出強化污水專項治理。一是積極推進廁所革命。按照省《農村廁所衛生標准》和《農村改廁技術導則》,以不污染公共水體為目標,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戶用廁所改造,合理選擇昇級改造原有旱廁、新建室外衛生廁所、改建室內水衝廁所等模式。第一類整治村原則上要以改建室內水衝廁所為主,努力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提昇農民生活質量。各地要積極開展室內改廁試點,探索符合當地條件的建設模式,在技術運用成熟基礎上,向整村、整鄉、整縣推進。同時,推進農村公共衛生廁所建設。加強農村居民集中區域、集市等人員密集活動場所公共衛生廁所建設,方便群眾生活,建立和落實公共衛生廁所管理、清運和維護的運行機制。具備條件的村屯可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或建設村莊集中收集系統和小型處理設施。二是加強畜禽糞污治理。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引導農戶逐步實施『三退三進』(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場、進入合作社、進入市場循環),發展綠色養殖。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推行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和『固體糞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等技術模式,促進畜禽糞污就近就地還田利用。優化養殖區域布局,加快畜牧業轉型昇級,引導畜牧養殖向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發展。建立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和利用體系,鼓勵和支持各縣(市)區在養殖密集區建立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到2020年,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5%以上,其中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三是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向農村延伸。一要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網延伸覆蓋,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要提昇向周邊農村輻射帶動能力,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污水與城鎮管網並網收集,有效處理。二要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類處理。按照《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准》,引導農民樹立節水意識,減少生活污水源頭排放。積極推廣低成本、易維護的污水處理技術,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第一類整治村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氧化塘集中處理與生態措施結合、集中收儲外運等方式,第二類整治村主要采取集中或分戶收集處理方式,第三類整治村主要以土地生態利用方式為主。加快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村屯生活污水收儲設施建設。三要加強農村黑臭水治理。全面排查各村屯的『黑水』『臭水』,查明黑臭原因,組織各村屯對黑臭水河道內的垃圾、畜禽糞便、工業棄渣進行打撈,同時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改善水體狀況,達到不黑不臭。積極引導農村居民不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和污水,確保整治效果長效保持。四要對村屯河塘溝渠開展清淤疏浚,集中治理在河湖管理范圍內傾倒垃圾、私建亂佔等違法行為,落實河湖管理保護責任,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明確各級河湖長監管責任。
3.突出強化農村戶用能源專項治理。重點推廣能夠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生物質土爐和鍋爐;按農戶分布情況,通過政策扶持、公共服務或市場化運作合理設置秸稈固化生產企業,解決農村秸稈固化燃料供應問題;創新推進方式,引導農民以秸稈兌換固化燃料,促進秸稈利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到2020年全市推廣生物質鍋爐10萬臺。引導有條件的村屯使用電和天然氣,提高生活標准。
(二)建立健全兩個體系
1.完善規劃控制體系。堅持『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的精神,根據《黑龍江省村鎮規劃建設發展綱要(2018—2035)》和《齊齊哈爾市村莊規劃指引》等要求,各縣(市)區要完善編制本地村屯建設發展規劃,科學劃定未來村鎮建設發展分階段、分類別、分區域的任務目標和建設重點,加強對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的編制指引,合理調控建設規模,有效避免盲目性建設。加快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統籌做好縣域村莊布局優化調整,合理確定永久保留村,積極合並空心村,明確聚集區,對搬遷新建、改造提昇、環境整治的村屯確定實施重點和步驟。采取切實可行措施,推進新建、改建房屋向聚焦區集中,不斷弱化撤並區,逐步向中心村、中心屯方向發展。堅持推行『多規合一』,確保建設規劃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充分銜接。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嚴格控制農房、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體量和建築風貌,健全違法用地和違章建築查處機制。
2.健全村屯建設管護體系。一是強化村內物業服務。第一類村和第二類村要逐步建立村級公共物業管護服務站,明確專人重點負責村屯內垃圾收集、基礎公共設施管護等工作。經濟基礎好的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農村村屯內外物業管理問題。也可以探索引進第三方治理機制,培育市場化的專業管護隊伍,提高管護能力和水平。二是健全治理體系。要建立健全市級督導檢查、縣級指導推進、鄉鎮跟蹤落實、村屯落實專人的管護機制。積極探索城市綜合執法向鄉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管理一體化。強化日常監管,堅持春清、夏潔、秋淨、冬掃,四季開展整治會戰,常年推進愛國衛生運動,提高淨化、美化效果。加強農民自律,健全村規民約,增強村民遵守村規的意識,履行投工投勞、整治房前屋後環境和搞好庭院綠化美化等責任義務。三是創新整治模式。有條件的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的『四個統一』模式;既可以探索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的辦法,實現從『買工程』向『買服務』轉變,也可以探索村辦、企辦的方式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合理確定繳費標准,促進長效運營。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對積極性高、效果明顯的村莊和農戶實行重點獎補。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手續,簡化工程招投標程序,降低整治成本。鼓勵農村『工匠帶頭人』、返鄉創業能人承接村內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建設。
(三)提昇村容村貌
主要包括村內道路、危房改造、庭院建設、村屯綠化、公共照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內容。
1.推進村屯道路建設。在『村村通』基礎上,向300人以上自然屯『屯屯通』努力,要按照《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標准,統籌考慮與通村公路連接的村莊環路、出村入村道路、村內主乾路昇級改造,結合村莊規模形態、地形地貌和交通布局,合理確定村屯內部道路等級和寬度。村內道路鋪裝形式要根據道路功能確定,主要道路路面宜采用柏油、水泥等材料,實現路面硬化;次要道路及宅間路鋪裝也可以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濟實用的原則,采用磚石、砂石等鄉土生態材料。有條件的村屯要加快推進人口規模較大的自然村通村硬化道路建設,通村通屯道路要健全管理機制、提高管護水平,使路容路貌明顯改善。到2020年各縣(市)區20%中心村道路及附屬設施建設改造達到標准。
2.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推進綠色節能農房建設,推廣適用、經濟、美觀的農房設計理念,加強農村住房建築風貌規劃指導,可以采取新建、改造和盤活閑置房等多種方式,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1 5萬戶『四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統籌考慮改房和倉房設置、院落美化、入戶甬道硬化,就地取材,合理整修整飭。
3.強化農村庭院建設。按照『微田園、微菜園、微果園』的理念,充分開發利用鄉村農戶庭院、房前屋後空地資源,開展果、菜、花、草、培育苗木等特色經濟種植,打造和建設一批以庭院經濟為主的特色村屯庭院。做好村莊公共空間規劃設計,按照『一清理二拆除三整理』標准,開展清理庭院雜物、拆除殘垣斷壁和破陋舊(草)房、整理菜園糧囤柴草垛專項行動,定期組織村莊規劃執法檢查,堅決糾正私搭亂建、違規建築行為。2020年,第一類整治村和中心屯達到一二三產業融合、集觀光采摘休閑於一體的花園式庭院,街巷和圍牆整齊、無破損,破陋舊(草)房和違章建築全部拆除,庭院整潔有序、無超高雜物,菜園規整統一,柴草垛出村;第二類整治村要達到高值高效作物集中、引領結構調整作用突出的示范庭院,保持街巷平整、有圍欄,破陋舊(草)房和違章建築基本拆除,庭院乾淨、雜物擺放規整。其他村要達到庭院充分利用、物品擺放有序、房前屋後衛生良好、庭院改觀較明顯的標准。
4.提高村屯綠化美化水平。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家園為目標,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以及村口和公共活動空間等隙地的綠化,逐步實現村屯周圍森林化、村內道路林蔭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村中綠地人性化。鼓勵有條件的第一類村、第二類村和中心屯合理設置街景、小品和地名標識牌,努力建設優美宜居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市行政村三年內全部綠化達標。2018—2020年綠化行政村分別達到315、441和504個,分別佔行政村總數的25%、35%和40%。
5.開展村莊公共照明示范建設。促進風電、光伏發電就地轉化利用,推廣使用新型節能路燈,開展常住人口規模1000人以上第一類、第二類整治村出入口、村內主乾路、活動廣場、學校等重要場所公共照明示范建設,逐步改善農村夜間出行條件。鼓勵各地組織實施『雪亮工程』,建設平安鄉村。
6.組織農村愛國衛生運動。在做好環境衛生日常管護基礎上,重視農民環境意識和衛生習慣的培養,不定期進行愛國衛生宣傳教育,組織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專項整治村莊環境衛生『髒、亂、差』問題。優先在飲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地區安排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昇工程建設項目,完成降氟、降砷改水工程建設,加強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運行管理和水質檢測指導,防治地方病。
7.全面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村級服務場所建設,完善村辦公室,健全村多功能活動室,配套建設休閑健身廣場,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農村老年人多層次養老需求,提昇老年人生活質量。有條件的村要積極建設社區服務中心、農貿集市、旅游景點、郵政、儲蓄、電商、超市、浴池等配套服務設施,便於群眾生產生活。開展傳統建築保護和傳統民俗文化開發利用試點,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和監管法規體系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第一類、第二類村和中心屯建設集村史介紹、民俗展示、規劃公開、鄉風傳承、科普閱覽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館室,培育和發展特色旅游,提昇村莊文化內涵。
五、分步推進
按照先規劃後實施、先易後難、先點後面的原則,有序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一)制定實施方案。各縣(市)區要將讓農民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群眾呼聲,尊重群眾意願,切忌長官意志。在摸清底數基礎上,圍繞鞏固已有、查漏補缺、提昇重點、消滅空白的目標,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集中力量解決農村人居環境緊迫問題,不搞『涂脂抹粉』,不能華而不實,不做『盆景』,杜絕形象工程。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編制本地實施方案,明確年度目標、責任分工、建設項目等具體內容。市直相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制定專項實施方案,出臺相應規范和標准,加強指導。2018年7月底前,各縣(市)區要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並報市農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規劃局、市環保局、市衛計委備核。
(二)堅持典型引路。按照示范先行、加速擴面、分步實施、分類推進的原則,各縣(市)區都要選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鄉村,發揮典型的輻射示范作用,帶動環境整治工作。
(三)分解整治任務。2018年7月末前,市直有關部門要完成專項實施方案和相關規范、標准的制定。各縣(市)區要完成試點示范鄉村確定,推進示范建設,總結積累經驗。2019年,及時跟進各類試點示范鄉村實施效果,集中推廣成熟模式和做法,全面展開整治工作。2020年,整治目標基本實現。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財力和工作實際,加快進度,提昇整治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要把此項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縣(市)區黨委、政府對區域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負總責,鄉鎮黨委、政府具體負責,村級組織具體實施。按照《齊齊哈爾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任務分解表》(附件1)責任分工,各牽頭部門、配合部門和責任單位要密切配合,壓緊壓實責任,形成強大工作合力。要加強規劃編制、資金籌措、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等工作。要切實加強市、縣兩級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綜合機構和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加強制度建設,抓好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發揮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縣(市)區統籌、鄉鎮推進、村屯落實、農民主體的農村環境整治機制,落實《培育文明鄉風,提昇村民素質,深化文明村鎮三年行動方案》,開展村民素質提昇行動和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農民榮譽感和上進心,讓勤儉、孝敬、誠信、善良、寬容等美德在農村生根,提高村民素質,提昇鄉風文明程度。鼓勵成立農村環保合作社,深化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深入發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等組織作用,鼓勵群眾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摒棄亂扔、亂吐、亂貼等不文明行為。提高群眾文明衛生意識,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引導黨員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任務中發揮帶頭帶動作用。充分運用農村『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實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三)健全法規保障。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法規體系建設,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基本要求、政府責任和村民義務,按照全省農村垃圾治理、鄉村清潔地方性標准和規章,鼓勵縣(市)區結合實際,適時出臺農村垃圾治理辦法和鄉村清潔制度。
(四)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多種農民喜聞樂見的有效形式,大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統一乾部和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好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媒體的作用,宣傳推廣各地好典型、好經驗和好做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濃厚氛圍。
(五)強化專業支橕。在堅持用規劃管建設、管整治的基礎上,住建、城管、環保、農業、水務、畜牧、發改等部門分別對農村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秸稈綜合利用等制定專項導則,指導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同時,相關部門要經常深入基層檢查指導,增加專業性,提高科學性。
(六)切實增加投入。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增強農民的自主意識,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用好用活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鼓勵社會資本和信貸資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發展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市場主體,切實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市場化水平,全面提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能力和效率。市級將出臺政策,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突出的縣(市)區給予一定的獎勵,各縣(市)區也要制定相應政策,紮實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
(七)嚴格考核驗收。市直有關部門要建立對口工作進展通報機制,指導縣(市)區建立工作臺賬。建立市政府對縣(市)區政府監督檢查考核機制,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驗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環保督察范圍並作為評價縣(市)區黨委、政府班子和乾部業績的重要內容。市農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驗收標准和考核辦法,認真組織開展整治實施效果評估,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匯報整治工作情況,通報評估驗收結果,並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對部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實的要嚴肅問責;市委將把農村室內廁所改造、農戶改灶、柴草垛出村情況列為專項督辦,對工作推進不力的將進行組織處理,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