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年華易老願技藝永存
——寫在大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之後
東北網9月11日訊 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精神文明的火種。楊小班鼓吹樂棚、蒙古族四胡音樂、蘆葦畫工藝……一個個生動的文化符號,一道道割捨不了的古韻情懷,一份份沈甸甸的歷史傳承,悄悄地沈淀在大慶這座英雄的城市之中。
大慶市非遺名錄數量位列全省第一梯隊。目前,大慶市已有楊小班鼓吹樂棚和蒙古族四胡音樂2項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北方民俗剪紙、蘆葦畫工藝、王氏刺繡等26項列入黑龍江省非遺名錄;北派評書、關東民俗剪紙、年畫等71項列入大慶市非遺名錄,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民俗等十大非遺類別。
燦若星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由於種種原因,少為公眾所知,加之一些非遺的傳承人漸老漸衰,很多非遺項目有可能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中。
『唉,老了,還能有什麼辦法?』『我們學的時候,師父都不輕易教。現在即使免費教都沒人願意學了,就連我的孩子也不學。』『以為大家都把我們忘了呢,難得你們還想著報道……』大慶市多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物發出陣陣嘆息。
市級非遺項目曹影匠驢皮影的唯一傳承人曹洪信今年已81歲,擁有精湛技藝卻後繼無人;省級非遺項目肇源古建築彩繪的代表性傳承人鄭連昶今年已60歲,只有一個徒弟,能否堅持下去還未可知;省級非遺項目東北大鼓的代表性傳承人劉桂英已58歲,年輕時紅遍東北三省,曾獲劉蘭芳和單田芳贊賞,如今生活窘迫;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小班鼓吹樂棚』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成偉已71歲,是如今唯一能識工尺譜的傳人……
非遺所承載的匠心精神為人稱道,這也是其價值的重要體現。上述非遺傳承人以初心致匠心,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傳承,然而,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生活窘困,渴望傳承技藝卻找不到好的途徑,加上他們大都進入銀發時代,許多絕活、絕藝因後繼乏人或成『廣陵絕唱』。
馮驥纔說過,文化從來不是流水線能夠打造出來的,文化要靠時間和心靈悉心釀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積淀而成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著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是人類的『活態靈魂』,也是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活化石』。作為主流新聞媒體,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展示,更希望吸引年輕人關注非遺、理解非遺、傳承非遺。因為,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專業的傳播,更需要許多人的堅守。更因為,新時代亟需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用匠人之心、工匠之道對待每一項工作。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有文化自信,對非遺抱有敬畏之心,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願意加入到非遺項目的傳承隊伍中來,為非遺傳承和發展積蓄力量,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大慶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心成立伊始,主任郝維國便帶領工作人員赴基層普查和挖掘非遺項目、對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材料進行系統整理,為各項目保護單位作好業務諮詢,並於2016年設立全省首個非遺文化綜合場所,使大慶市非遺資源存量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擴充,最大限度保護了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公布。大慶日報聯合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這些項目集中展示。我們希望和讀者一起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探尋的路上記錄非遺,使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成為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新生力量,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簡言之,就是以人為主體的『活態傳承』文化。非遺門類眾多,主要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曲藝、民俗、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十大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