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訊(記者許諾)『偉大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志昂揚。華夏大地新篇章,繪就崛起華夏強。黨旗飄揚誓詞響,人民冷暖記心上……』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7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一首《永遠跟黨走》的歌曲發布在網上後,歌曲的MV於9月7日同步登陸在各大視頻網站,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詞受到網友的喜愛和追捧。
謳歌偉大祖國,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釋放正能量,歌唱中國夢。一夜之間《永遠跟黨走》爆紅。近日,東北網記者獨家采訪到了詞作者齊向東和知名音樂人張世彬。齊向東在退休前曾在宣傳崗位上乾了30餘年,作曲和演唱者張世彬是音樂創作新銳。他們的崗位不同,但有著共同的信仰,歌頌偉大的新時代;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了近20歲,但他們都願意做『到人民中去』的龍江文藝志願者中最閃爍的星。

詞作者齊向東:退休老黨員根植沃土作詞點贊新時代
齊向東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尚志人,從參加工作開始,他就一直在尚志市宣傳部工作,一乾就是21年。齊向東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切身地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始終懷揣著對黨感恩的心。
年輕時工作中歷練了紮實的寫作功底,為齊向東近年來嘗試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退休以後,對黨的情懷難改,總是想用真情實感的表達出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走過的的風雨歷程。』
就這樣,創作主旋律詩歌的想法,像一顆種子埋進了他的心底。
7月1日,黨的生日那一天,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齊向東腦海突然閃現三十年前,他在飄揚的黨旗下立下誓言的瞬間。一時間,誓詞、黨旗、復興、繁榮、砥礪前行……一些詞語在他的腦袋裡不停的盤旋,他立即抓住靈感開始創作,一首新時代主旋律的現代詩《永遠跟黨走》就這樣產生了。
齊向東把這首詩轉發到朋友圈,並上傳到網上,立即產生強烈反響,好評如潮。幾天後,他被老朋友推薦,與著名詞曲唱作人張世彬相識,倆人一拍即合,攜手創作,傾囊投入,經張世彬為《永遠跟黨走》譜曲後廣為傳唱。
『感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齊向東說,創作的初衷並沒有想過會成為一首歌,只是想抒發情感,沒想到被『伯樂』發現。齊向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仿佛更重了一些,他想發揮更多的餘熱,創作一些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凝聚廣大乾部弘揚奮發向上的主旋律,激發大家的熱情,就像歌詞裡寫的那樣:『我們跟著共產黨,不忘初心築國強』。

作曲兼演唱者張世彬:猶如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永遠跟黨走》的作曲和演唱者都是張世彬。張世彬是哈爾濱人,提起他,幾乎大半的音樂人都熟悉這個『80後』。
他會演唱、會作詞譜曲、會主持,是個多纔多藝的音樂人。在創作初期,他曾為中國臺灣歌手費玉清的新專輯《唱一遍一遍》創作主打歌曲《唱一遍一遍》《偏愛水中月》;為『70後』聽眾們的女神——李翊君創作最新專輯《男人壞》第一主打歌曲《男人壞》;為影視演員焦恩俊『定制』創作主打歌《功夫》,並包攬焦恩俊首張個人大碟《焦恩俊》中全部歌曲的作詞作曲創作。
十幾年前,張世彬從哈爾濱離開,去往重慶、北京、上海,在十幾年的創作過程中,積累了人脈和經驗,最終選擇了回到了家鄉。他說,『在40歲之前的轉折點,想為我的城市做一些事情。』
在他的眾多作品中,由他作詞作曲的《兄弟想你了》《哈爾濱不冷》火遍大江南北。在某視頻平臺,兩首歌的訪問量瞬間過萬,不少網友在發布視頻時,使用他創作的歌曲當背景音樂,一下子哈爾濱成為了『網紅』,吸引了游客來到哈爾濱,也同時激起了在外漂泊的家鄉人的思念。
對於一直創作流行音樂的張世彬來說,為《永遠跟黨走》譜曲是一次機緣,也是他未來創作路上的新起點。
『今年8月份,在朋友的介紹下我認識了齊向東老大哥,通過微信他給我發過來他的作品,我一看寫的非常工整,押韻的後綴讓人看著很舒服,文字間可以看出是有真情實感的,我答復他我願意參與這首歌的譜曲之後,齊大哥馬上開車來到了哈爾濱。』張世彬告訴記者,那是第一次見面,齊向東非常謙虛,他們立即開啟了創作。
張世彬一氣呵成,半個小時就把曲子譜了出來。『當我把旋律拿給齊大哥看的時候,齊大哥說就是這個味道,非常滿意。』為了讓這首主旋律歌曲與眾不同,顯得更加輕快一些,張世彬決定自己來唱這首歌。
這首歌的創作也成了張世彬開啟新的創作之路的敲門磚,他告訴記者,看著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想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來,多創作一些有關家鄉的歌曲。
兩代人交匯為繁榮龍江文藝事業作貢獻
相差20歲,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兩人一拍即合的完成了《永遠跟黨走》這首歌,深情的歌聲匯集著兩代人的萬千思緒,經典的旋律演繹著時代頌歌。
記者了解到,這首歌將計劃在重要的紀念節日進行首唱。
在接下來的創作中,齊向東將繼續用這樣的方式,書寫生他養他的家鄉尚志市。
張世彬則表示,會義不容辭的將自己熱愛到骨子裡的創作進行下去,將特殊的『黨課』延續下去,傳唱的不僅僅是鼓舞大家迎難而上的激情,更是祝願龍江大地更加繁榮昌盛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