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訊 初到依安縣豐收村,整潔的村容村貌,令人心情舒暢。水泥路面向村裡延伸,路兩旁的農家院,清一色的鐵柵欄,整齊劃一。村路兩旁排水用的路邊溝,乾淨整潔,村裡定點擺放了垃圾箱。
走進貧困戶唐彬家的小院,各式東西擺放整齊,看到有生人進院,唐彬迎了出來,聽說是記者采訪,他的臉上開始顯現出了一絲的緊張。拉了幾句家常,記者了解到唐彬今年62歲,肢體因車禍殘疾,現獨自一人生活,由於之前他的住房是危房,村裡把他定為了貧困戶。聊了一會兒,唐彬也不那麼緊張了,一說起駐村扶貧工作隊,他一下就來了精神頭。『要不是工作隊和鎮裡幫扶乾部的幫助,我現在的生活也不能這樣,是他們的幫助,給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他的臉上溢出幸福的笑容,『今年,在工作隊的引導下,我把家裡的20畝地入股全種了糜子,就是蒸黏豆包用的原料糧大黃米,今年又是豐收年。我還參加合作社務工,從春種、夏鋤到秋收,我都盡量乾,一年下來可收入2400元。在黏豆包加工廠蒸豆包,一天能掙80元,乾上兩個月,還能掙4800元。我再努努力,爭取盡快脫貧。』唐彬越說越高興。
『原來豐收村共有貧困戶76戶,到去年底,已經退出49戶,現在未脫貧27戶。』依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駐豐收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任立剛告訴記者。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豐收村以來,認真開展定點駐村扶貧工作,通過抓黨建促脫貧、落實項目抓產業等務實工作和招法,讓豐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駐村工作隊為豐收村量身定制開展了『有事找支書』主題活動,運用『一征二議三公開』工作法,徹底改變了村兩委的工作局面;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將困擾豐收村百姓出行30餘年的北大溝修通了,一下子拉近了黨員乾部和群眾的距離。
同時,積極引導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同村兩委一道發展『一村一品』,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挖掘出了本村產業潛力創建品牌——張鼎鼎黏豆包系列,創新銷售渠道,通過電商銷售、實體店銷售、雲集連鎖超市,暢銷國內,產品供不應求,打造『中國北方民俗黏豆包生產第一村』。小小黏豆包,給村民們帶來了大效益,通過合作社經營,也給貧困戶帶來了紅利。
今年,為做大做強企業,工作隊幫助企業跑項目爭取扶貧項目資金150餘萬元,建設佔地468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並購置制作黏豆包的各種設備,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不僅起到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也促進豐收村『一村一品』發展形成。
依安縣號稱『白鵝之鄉』,農民有養殖大鵝的習慣。豐收村有個養殖大戶張海峰,隊長任立剛和中心鎮紀委書記找到張海峰,與他探討通過養殖大鵝帶動貧困戶致富的路子,張海峰當即表示,『都是鄉裡鄉親的,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自己也有一份責任。』於是,他們就謀劃了一個養殖大鵝新模式,通過種鵝代養、養鵝務工,讓有能力的貧困戶參與養鵝,從而增加收入,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取資金入股,秋後分紅,按今年的養殖量和年頭,貧困戶每戶可分紅500元。今年,合作社幫助14名貧困婦女通過發展大鵝養殖實現脫貧。
這兩年,豐收村變了,特別是今年的秋天,村民們和貧困戶腰包裡的錢比原來更多了,大家共同享受著金秋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