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市高新區『一窗式』政務服務平臺正式啟動運行
2018-09-27 08:57:29 來源:大慶網  作者:李東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27日訊 『9·26』,一個砥礪大慶人永遠創業的日子,一個大慶高新區收獲改革成果的日子,高新區『一窗式』政務服務平臺正式啟動運行,20個入駐部門、480個行政許可和便民事項『一窗通辦』,一舉實現4個領先、多項首創。

  這意味著,企業和群眾到高新區公共服務中心大廳辦事,尤其是涉及到法人類、公安類、不動產類、便民類服務,只要掛一個號,任意一個窗口,填一張表,工作人員就能在後臺進行一網審批,不需要企業和群眾在多個窗口間來回往返。也因此,高新區政務服務形成『只進一扇門,一窗受理、受審分離,統一出件,一站辦結』的新模式。

  國家大數據專委會政務服務研究員、北京一窗研究院專委會主任劉允強說,大慶高新區進行『一窗式』政務服務改革,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改善營商環境相關部署,最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打通便民利企服務『最後一公裡』的最新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了前列,為全國各地樹立了標杆。

  超前謀劃,先行先試

  『一窗式』改革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高新區『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黨的建設』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早在年初組建公共服務局時就已提上日程。在省市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後,高新區圍繞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設定『打造高標准、新感受的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目標,於4月初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這項改革。

  半年來,高新區公共服務局頂層設計牽頭推動,全區相關部門積極配合主動作為,建設數字化平臺和網格化體系,整合審批服務+事中事後監管+綜合執法資源,加快構建『三位一體』智慧公共服務體系,全力推動審批、監管和執法一體化協同聯動,著力打造東北最優營商環境。

  記者在公共服務大廳看到,這裡的區域功能、服務流程都得到了進一步提昇,也更加人性化,一樓為便民服務綜合大廳,二樓為法人類綜合,能夠提供智能導辦、人工引導、智能填表、協助取號、無聲叫號、wifi全覆蓋等優質服務,以及24小時自助服務區終端辦理及查詢。

  四個領先,多項首創

  高新區『一窗式』改革,與全國各地這項改革的完成情況相比,實現了4個領先。

  頂層設計,理念領先。為最大程度做到便民高效運行,以大數據、雲服務為支橕,融合了行政審批局模式和一窗受理模式,又在行政審批的基礎上拓展了公共服務。為深入推進改革,突破了部門限制,全面打造了『一窗式』綜合受理、一網格綜合監管、一隊伍聯合執法的『三位一體』新模式。

  機構集成,機制領先。領先實現部門審批權力集成。首創公共服務局下設網格化管理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實現政務服務、監管服務與綜合執法的有效聯動。首創『公共服務中心+社區分中心』兩級聯動服務模式,橫到邊,縱到底,上下聯動全域覆蓋。

  業務通辦,模式領先。首創法人業務全科無差別受理,不再區分商事、建設工程服務領域。首創公安戶籍、身份證一窗受理。首創不動產交易一窗受理,就近服務。首創自然人的全科無差別服務。

  流程優化,服務領先。領先實現導辦、填表、受理、流轉、審批、出件的全程數字化。領先實現事項清單的梳理細化,辦事群眾一看即知。領先實現事項辦理頻次的服務區分,梳理出30個高頻『一件事』事項的內容、流程和牽頭部門。領先實現郵政入駐公共服務大廳,多重合作就近便民。領先實現銀政合作,多重推進注冊程序簡化。

  事項增加,效率更高

  高新區『一窗式』服務在正式啟動運行前,已經進行了一個月的試運行,得到辦事企業和群眾的一致好評。普遍的反響是,服務效率更高了,服務標准更優了,服務品質更好了。

  從入駐部門看,這次改革從公共服務大廳撤走了公證處、東風供電局、勞動仲裁和中介窗口,新入駐了7個企業和群眾經常辦事的部門。

  從入駐事項看,改革前是155項,改革後是480項。辦理事項增多,意味著更加便民利企了。

  從窗口的數量和人員看,改革前是84個,改革後是52個。窗口減少,人員縮減,意味著權力更加集中,辦事效率更高。

  從場地分區看,改革前有導辦、窗口和投訴3個區,改革後又增加了自助網絡填表區、24小時自助服務區、遠程視頻及諮詢區、營商區,服務功能更加完善了。

  下一步,高新區還將分批梳理事項清單,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程序,全部納入『一窗』,同步推進網上審批,做到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實現『網上辦、不見面』審批。

  同時推進便民服務下沈,將公安、社保、醫保、不動產交易等4類高頻次、民生類審批事項,全部下放到社區服務分中心。預計10月中旬,試點的社區便民審批窗口將實現試運行,11月底前便民審批服務將實現全覆蓋。

責任編輯:張廣義